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某学生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因考得不太理想,语文老师罚该学生把所有错的生字和词语各抄10行(每行6个字),并要求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必须交上。后来那个学生说:“我手都写麻了,还是记不住那些错的生字和词语。”这位老师的做法无非是让学生重复记忆,但为什么没有奏效呢?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又一次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的教学思路是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然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当大家都在忙着理解诗句中的词语时,平时就善于思考的张林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改为“千帆远影碧空尽”更好一些。课堂上,学生要给李白改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此前多次教授这首古诗了,谁也没有注意“孤帆”的,  相似文献   

3.
说说"优美词语"的话题。也许,不应该太责怪今天的学生作文在文字、文风上呈现出来的媚俗之态:华丽,空洞,铺排,矫揉,造作……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从孩子们一开始学习用笔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并没有打算,让他们好好地用自己的笔,学会说自己的话。一个重要的事实证据是,每学习一篇课文,许多老师都会有同样一种"嗜好",即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或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优美词语这件事  相似文献   

4.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5.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加强词语教学是当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措施.现在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情况和初步体会.一、讲解词语要注意联系课文.讲解词语最基本的方法是给词语下定义.但如果光下定义,脱离了课文,对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与运用词语都没有好处.比如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糟得很’和‘好得很’”一节里有“满城风雨”一词.我第一次教这一课时,就光给这个词下了“比喻某一件事情传播很广,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的定义.我以为这个定义已说得清清楚楚,无需多讲了;可是当我出了包括“满城风雨”在内的几个词让学生作一次写一段话练习时,从一个小组统计,有不少学生对这个词语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是在讲解词语时脱离了课文,没有通过词语把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和重大影响揭示出来,而是就词语讲词语.吸取了这一次的教训,在第二次教这一课时,我把“满城风雨”放到课文中进行讲解:正因为“一切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在教《果树园》一课的基础知识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晨曦茸毛叨咕大厦将倾逡巡汩汩”几个词语,我没有按照通常的程式来解读词语,而是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些词语特别‘拎’出来?假若你们是老师,你们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词语的哪些知识?”这一问,学生展开了紧张的思维,个个都想揣摩一下老师的  相似文献   

7.
一老师的词语教学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读懂了哪些词。于是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说:“我读懂了某某词,  相似文献   

8.
二年级上学期,在一堂语文课上陈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明天要听写词语,请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放学回家,就拿起语文书认真地看起来,但还是有几个词语不会默写,我就把词语抄了几遍。第二天,陈老师报词语时我认真地听着、写着。报着报着我有几个词语不会写,我很想看同桌的,但同桌用一只手紧紧地捂住本子。我很着急。突然,我想起这几个不会写的词语昨天晚上抄过,趁老师不注意,我神偷似地拿出昨天抄过的词语,闪电般瞟了一眼。我明显感觉到心跳速度加快,脸上火辣辣的,双手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这一切老师没有发现,同学也没有看到。第二…  相似文献   

9.
溃败是什么‘颜色'?我问。黑色。有人大声回答。刚答完,学生情不自禁大声笑了,我也被逗乐了。这是我在讲一道关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题时引发的笑话。我给学生解释了什么是词语的感情色彩之后,担心他们不理解,就捎带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10.
梁初 《湖南教育》2003,(17):45-45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下面这些,却是发生在课堂上的真真实实的事情。 一位有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在根据“标准答案”讲解考试题时,学生指着黑板上的一个词语:“老师,这个词写错了!”这位老师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写错了?!”学生说:“我翻了词典!”这时,老师没有去看看究竟是不是错了,而是勃然大怒道:“胡说!是词典上写错了!”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课程理念下,新颖多样的形式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重视说与写、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生就能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一、词语为基石,画中写文词语是句子的最基本单位,一开始学习写话,我们就从他们最熟悉的词语入手。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我问学生:"你们最喜欢课文中的谁?"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小白兔。"从这个孩子们熟悉的小兔子入手,我又问:"为什么喜欢?"孩子们搔搔他们的小  相似文献   

12.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我说:没有一流的校长,就没有一流的教师。台湾作家刘墉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就有了爱。我说:在这个人世间,没有教科书之前,早就有了教育。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就成了孤儿。我说:一位  相似文献   

13.
(一) 现代汉语里的绝大部分词语,既可以用于肯定式又可以用于否定式。例如: 他吃饭。 他不吃饭。 他没有吃饭。 你研究哲学。 你不研究哲学。 你没有研究哲学。 我很高兴。 我不高兴。 我这阵儿就没有高兴过。 但也有一小部分词语却不是这样,而是具有多用干否定式的特点。 什么是否定式?简单地说,就是用否定副词“不”、“别”、“没”、“没有”和否定动词“没”、“没有”等跟有关词语组成的表示否定语意的语言格式。从表达上说,某些反问句也带有否定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怎样在低年级就训练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这是许多语文老师非常关注的事情。我和许多低年级语文老师一样,在一年级时就下大力气,在笔画书写和间架结构搭配上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令我失望的是:很多时候,多数学生都不能努力去写,写出来的字离他所能达到的水平相差很远。怎样让学生每次作业都认真对待,每次写字都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呢?一天,教完词语,离下课时间已不多了,如果按照以往把词语写两遍,会有很多小朋友来不及完成。于是,我说:今天的词语,小朋友只要先写一遍,如果写得端正、漂亮,就不要再写…  相似文献   

15.
示例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  相似文献   

16.
32 珊瑚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又是讲读课文。板书设计应该结合段落大意,抓住关键词语,突出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近日观摩了一节语文课,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但一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多少时间读课文,也没有积累什么文言词语,大多时间是在围绕两个问题“期日中科学不科学”、“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有礼”在课堂上展开了充分讨论,最终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一节课可谓热热闹闹,并且美其名曰:探究式学习。如此的探究,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把握的东西,非常虚。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称不上是语文问题。第一个准确地说应该属于科学课的问题,第二个属于思想品德课的问题,虽然现在倡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反义词教学方法是:每学过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就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挑出一些词语,布置学生找出它的反义词。布置一个找一个,日积月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方法,找反义词时,思考漫无边际,其效率是很低的,遇到生疏的词语,便束手无策。 有没有一种教学生速迅而又准确地找出反义词的方法呢?有。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如找“嫩绿”这个词的反义词。我先让学生思考“嫩绿”这个词的大致使用范围。同学们说,这个词和蔬菜、和树叶有关,很自然地想到菜叶、树叶。这个过程我们叫它定向思考(定出方向思考),顺着这个方向思考,同学们在脑海中会出现嫩绿颜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既通常又细致复杂的工作。说它“通常”,是因为每篇文章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词语、难理解的词语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都要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20.
感受和领悟     
<正>听初中语文教师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第一段原文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教师告诉学生说:这一段写的是"盼春"。课下,我问授课教师:你从这一段感受到了"盼春"吗?老师一脸茫然,红着脸:大家都这样说。教师从参考书上获得的是概念,告诉学生的也是概念;教师没有从文本中获得真切感受,只能罗列出几个抽象的词语去概括,这大概是目前文学作品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弊端。问题的根子在于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