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3.
大陆与台湾文学发展都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传统,都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由于人为的原因,大陆现、当代文学政治性强,作家责任感强,关注历史变革,大众化,但风格较单一,改革开放后才呈多样化艺术风格。台湾文学则注重作家个人体验,艺术风格多样,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很大,漂流、寻根意识强,但题材较狭窄。随着两岸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互融互补,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道教是从大陆流传过去的,其发展与移民为始终。流传在台湾的道教是大陆道教的正一道,正一道在海峡两岸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其发展走向表现有三:1、以西中、西南部为传播重点的布道走势与大陆相异;2、与佛教杂糅的形式衍变与大陆相通;3、融道教为民俗,兴民俗以倡道教的发展趋向与大陆相彰。  相似文献   

5.
60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是祖国分裂后失落海外的游魂。他们不仅在美国没有根,在台湾也没有根,身在流浪,心在流浪,既不容于异邦,又难与祖国认同。因此,描写“无根一代”的烦恼便成为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主要题材,亦是其作品主题.80年代中后期大陆留学生文学则不再局限于写留学生文学的痛苦与感伤,而是着意表现大陆学子在异国的抗争,反映出新一代中国人对社会、人生、世界的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但二者均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大陆同行借鉴和警惕.  相似文献   

8.
晋江龙山寺是上百座台湾龙山寺的祖庙,其建筑屋顶形制严格,造型巧夺天工,题材丰富,装饰色彩艳丽,具有宗教、政治与民风民俗等多元文化内涵,体现了建筑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民俗所形成的装饰艺术。龙山寺屋顶装饰因屋脊位置与功能的需要所体现的装饰特征,其题材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闽南佛教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趋于世俗化的表现,折射出闽南寺庙屋顶宏伟大气、韵味别致的审美文化特征,对当代社会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一、语文教学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2012年冬,一位台湾知名人士谈及"登陆心得"时说"大陆根本没什么中华文化",反而台湾保留比较多。(2012年10月17日《环球时报》报道)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民俗、礼仪等方面,台湾等地区确实传承得比较好;但是在学术、艺术、医药等方面,大陆仍然保持优势。何况,大陆地大物博,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岛屿省份根本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陈若曦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从时间和内容上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间段她书写了不同的文学题材,目光从台湾到大陆再到国外,但始终不离"政治"和"女性"的文学话语.1979年,移居美国的她把创作视野从中国转向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女性,长篇小说《纸婚》即代表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从分析留美女性处境的视角剖析小说情节,大致可以窥见20世纪末中国女性在外留学生活的尴尬命运.  相似文献   

11.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s localisation endeavou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localisation movement as a way of reimagining meanings of Taiwaneseness constructed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It focuses on the xiāngtǔ (nativist) literature movement in colonial Taiwan in the early 1930s that was initiated by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to create real Taiwanese literature on Taiwan and for the Taiwanese masses. Besides being a social education initiative to improve Taiwanese mass literacy, the xiāngtǔ literature movement was a localisation effort to reform Taiwanese language and preserve Taiwanese culture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reform discourse made a turn towards specifically Taiwanes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stead of pursuing mod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were the then available cultural impulses in colonial Taiwan. Local Taiwanese language and folk culture were essential curricular materials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agenda that created particular meanings of Taiwaneseness for colonial Taiwan.  相似文献   

13.
李锐是一位致力于民间底层描述的作家,在他的笔下,山西的吕粱山以一种别样的地域文化特征得以呈现,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内涵。在“用汉语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下,李锐将吕梁山的民间风俗和其体现的生存状态,提升到普遍人类存在境遇,用本土中国的写作彰显了中文写作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对台湾实行奴化政策,企图扼杀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弘扬民俗文化成为捍卫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台湾新文学从衣食住行习俗、婚俗、节俗、礼俗、忌俗等方面对民俗文化的大力抒写,表现出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民族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很多文化现象一样,日本关于牛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形态,赋予并反映着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本文拟通过探讨日本牛信仰的发端、形态和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This historical study reflects on history curriculum debate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n Taiwan. To open up possibilities for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o rethink themselves in term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subjectivity in the past.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as a key issue in history curriculum debates. Particularly, it examines language issues in the 1920s, an important theme in the histories of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deology,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ather than addressing issues of identity (national or cultural), identifying who Taiwanese really were, or looking for Chinese or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meanings of “Taiwanese” in the 1920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discourse of language reform for civilis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scourse suggests that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of Hànwén as a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 and flexible linguistic instrument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constituting Taiwanese subjectivities that shaped Taiwanese practices of the self for distinctive civilisation.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9.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乙未之际,在台湾地区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华夏祖先的文学书写,涉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人,几乎呈现了完整的树状华夏祖先体系。乙未之际台湾地区诗人,在诗中或者以华夏子孙自居,或者采用华夏祖先的名字来命名大陆,或者推崇和向往华夏祖先之世,或者传承关于华夏祖先的集体历史记忆,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意识。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源于乙未割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台湾地区诗人因反抗外敌侵入而日益增强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