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零工资就业现象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成因;从法律法规要求、就业市场管理等角度,审视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增强大学生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性地、审慎地对待零工资就业。  相似文献   

2.
“课桌化”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反映;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交友、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心灵的透视。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化活动,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稳定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给社会、学校及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影响。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大学生积极、完整的健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大学生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化现象。它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为人唯唯诺诺、圆滑世故,盲目追求金钱,过份热衷关系学等。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主要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要防止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进行多侧面的考察,得到如下结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确实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采取改革寝室管理制度、设置专职辅导员、关注贫困大学生等措施,建立和维持良好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 0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均分为(77.35±10.79),其中,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总分均低于国民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学校角色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群体差异,参加过心理类课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大学生(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地区、城市类型、学校角色和是否参加心理学类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P<0.05)。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有待加强,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同,对男生、高年级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体育专业等学生、未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普通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干预,积极开展心理学类课程等,可提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调适具有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其内涵。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包括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外部提升是通过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的,自我提升是大学生个体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榕发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0-103,121
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因素,从社会环境、家庭问题、个体素质、生活应激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就大学生焦虑心理提出了从和谐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心理的辅导、生活的帮助等方面进行预防与干预,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主体性、矛盾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的内外因素,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走“复合型”人才的成才路向。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和途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10.
对贫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贫困大学生是特定关爱的一个群体,由于贫困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决不是仅仅简单地用经济手段可以解决的。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卑、焦虑、孤僻等,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工作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促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争取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