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教研中的“工具论”是导致传统教学方式出现误区的重要思想根源,人性是语学科的必有之义,倡导语教学中的人精神建构即是注重对人的丰富情怀与高尚精神的培养,因此,需将语教学的重心放在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与塑造健全人格上;推行情境式语课堂教学;丰富语教学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格对话:语文教学的时代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学科教育》2003,7(8):28-31
教学对话是当代社会对话精神的呼唤在教育领域的回应。由于语学科知识的社会性综合性、语支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地触及人性人格、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性特质,故语教学中的对话是人格对话。这种对话在教学中主要理解为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本化”的课本观。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对语学科属性的定义众说纷纭:思想性、工具性、知识性、艺术性、综合性、统一性……当许多人正高举语课姓“语”的旗帜,大搞语言字训练时,有识之士们感到人精神正在陨落,疾呼语教学要弘扬人性,语教学中的人火花不能淹没于“工具说”的眩光中。对此,笔也表示认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4.
新颂布的《语课程标准》给语教学带来了“福音”——人性的复归。于漪老师认为:人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精神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精神是人类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人性在语教学上强调的则是在掌握了基本语知识、技巧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侧重于建立学科与社会、化、伦理的联系,侧重于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略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对语学科性质和特点的科学界定。“语”学科的“”,既不是“学”,也不是“字”,它的含义是“书面语言”;“语”是“口头语言”和“局面语言”的合称,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语言的功能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人类化。语言和思维,思想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根据语言的性质和功能确定的;小学语是一门工具性,人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教学体现人性,既要突出以人为本,又要体现化性。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既要体现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又要贯彻寓教于。  相似文献   

6.
本针对语学科性质的论争,对以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辨析和比较,提出“语即语言的化”的观点,旨在揭示语既是语言工具学科又是人学科的根本属性,从而矫正语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工具性轻人性的种种偏颇。  相似文献   

7.
韩军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精神》一引发的旷日持久的关于语学科性质的讨论,终于暂时有了个“说法”。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学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教学奇迹般地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与学生实际的语能力的提高关系不大。以语言学科定位于工具性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舍本逐末,因为语作为工具,只是在极其表层上的一种为人之“用”。语是人存在的家园,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消化升学考试的残酷竞争性,语考试即使取消与语学科的人性相背的标准化题型,只考作,也走不出当前语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人的自然发展”。这是新课程中语教育的“人性”的体现。因此,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氛围,让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聋校语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精神来熏陶感染学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作为最重要的化载体,其本位特征之一就是人教育。所以,在语教学中回归人精神,渗透人教育,应是当前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职教语学科多年来在倡导人精神方面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