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洪燚 《大观周刊》2011,(16):190-190
新课程物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观,实现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同时新课程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会体验。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利平 《大观周刊》2012,(39):126-126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并且使学生掌握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运川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能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能否体现新课程的“以人(学生)为本”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3.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盛立新 《大观周刊》2011,(50):196-196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认知和语用的视角阐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系,进而探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发展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资源整合与环境创造及其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范国文 《大观周刊》2012,(35):291-29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习负担真正的减轻下来,在现有条件下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冯天江 《大观周刊》2012,(35):238-238
高校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作业该如何实现质的转变?本文对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和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特点作了探讨,着重就新课标下中学语文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8.
王琼亮 《大观周刊》2012,(40):170-17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要求物理教师应全面、深刻地研究揭露物理学科特性和教育功能,探讨物理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以及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性体验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姜莉 《大观周刊》2011,(43):104-104,84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淑贞 《大观周刊》2012,(16):235-236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探究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为了落实新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燕 《大观周刊》2012,(41):336-336,365
2009年秋季学期云南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灵活多样的化学情境, 把中学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方福平 《大观周刊》2011,(42):168-168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到课堂,必须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方式。针对如何在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合作性与自主性,本文以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将“引导—探究式”等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入物理课堂,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13.
李玉军 《大观周刊》2011,(15):274-274
中学物理教学是中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余新苗 《大观周刊》2012,(43):424-424
新课标强调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生活意识。从教法改革入手,着力转变师生观、教材观、成才观,明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是从教育一线中总结 出来的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昌相 《大观周刊》2012,(19):265-26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改革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各方面的改革。本文就“如何在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外也学有所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又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体现新课标精神”?谈谈我对课外作业进行改革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褚少东 《大观周刊》2012,(15):284-284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必须要把物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相关理论有心里体验。从而能够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努力打造物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7.
程开吉 《大观周刊》2011,(39):204-20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中学物理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物理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建玲 《大观周刊》2013,(10):227-227
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体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王颖 《大观周刊》2012,(52):280-281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喜爱的、生动有趣的各种游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学中享受快乐。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游戏教学法正提倡了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刘恋 《大观周刊》2012,(14):269-269
新课程标准则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培养独创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本学年自己任教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