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无论款型、材质,还是装饰图案及色彩都充分展现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互相影响下明显的复合型特点。通过与满族中装饰图案的题材、部位、手法、风格和色彩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满族服饰中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在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找到了很多的踪迹,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当中呈现出明显的满族服饰因子。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服饰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呈现着不同的民族色彩,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亦是此起彼伏。在这之中,满汉服饰的交融更具代表性。满族服饰从其传统的袍套的衣裳联属制发展到现今已与汉民无甚区别,这种状况,政府政策、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开放程度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满族传统服饰满族发起于东北,受寒冷的气候影响,服饰多以袍子为主,其基本样式是:圆领、掩襟(俗称"大襟")、窄袖,袍长至膝盖以下,左右两侧开衩。满族男子的服饰,有  相似文献   

3.
满族服饰是中国服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民族地域、款式结构、材料工艺、色彩纹案、融合传承等特征,分别显现出和谐自然之美、华丽庄重之美、繁复精湛之美、明快雅致之美、中和厚重之美,对中国服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满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萨满服饰即为满族在祭祀活动时的扮相,并不是日常简单的装束,其是萨满教的体现,萨满服饰中的符号充分体现了实用功能、审美意念和宗教信仰三者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服饰中的符号无论从静态还是抽象上都体现出了与宗教观念的和谐统一。萨满服饰中符号的色彩、图案和配饰在现在服饰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语言为出发点,首先从"自由随意"、"对比强烈"、"巧妙调和"三个方面阐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因素;最后从"五色观"与"天人合一"两个方面重点论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向世人展示苗族传统服饰绚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京剧舞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色彩、纹样和质地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京剧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因此在研究京剧服饰时发现戏衣中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服饰的元素,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融合性,而此时满族处于统治地位,其意识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二是民族意识;三是民俗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文化的化身,气质的浓缩,身份的象征。而服饰的审美元素包括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 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整体搭配之美等,服饰的审美应融合服饰、穿衣者、看衣 者三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这样人人均可成为主宰自己个性,把握潮流命脉的服装设计师。  相似文献   

8.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族风俗与《红楼梦》服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可以看出,满族的风俗习惯直接影响着清代的服饰风格,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的穿着习惯。满族风俗不仅对清代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京剧产生于清代中后期,京剧服饰中融入了大量满族服饰的元素,满族服饰具有的形象生动、直观显眼、实用普及等特点,通过整体与部分搭配、角色类型搭配、材料工艺与款式搭配等方式运用在京剧服饰中,使其展现出程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悦 《华章》2011,(15)
服饰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各个民族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社会传承及所受各种影响不同等诸多因素,服饰风俗也各不相同.在各民族所特有的服饰中,又尤以女子服饰变化最多.满族服饰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硬实力",也要注重服饰着装等方面"软实力"。职业教育中一些特殊专业的服饰着装要求,对其职业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某些优秀职业者的着装技巧,助推了其辉煌的职业道路。职业者要穿出自己的服饰"软实力",就要了解服饰色彩关系,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根据其个人特点和专业要求,注意服装款式的搭配;还要注意时间、地点、目的这三个基本着装要素。  相似文献   

14.
服饰打扮 ,从生理、心理需要而言具有实用性 ,而从美学意义上看 ,具有强烈的时代审美特征 ,而审美的焦点则在于它的色彩和色彩的搭配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色彩心理、情感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即使是同一民族 ,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职业和不同文化素养 ,对服饰色彩搭配也有不同的追求。服饰的色彩与搭配已成为一种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清代服饰色彩的面貌与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经"与"权"的逻辑角度探讨其审美观的发展主线。将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经"与"权"概括为承袭礼制、顺应禁忌与因时制宜、打破禁忌。这两条主线("经"与"权")促进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及"螺旋式的上升",借此理清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流变脉络。  相似文献   

16.
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爱好、价值观等。因此,本文试图以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晴雯为例从服饰角度解读红楼女儿的观念、性格与才能。  相似文献   

17.
畲族服饰纹样作为本民族特殊含义的图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收集部分福建畲族服饰纹样实例,在题材内容、构成方式、色彩搭配、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畲族历史源流,梳理其内在变化原因,论证了畲族服饰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这一在审美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琦 《海外英语》2013,(8X):136-13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其中红楼人物"衣着"百态,人物服饰极具特色,各式服饰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内涵。该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物服饰的翻译为例,从文化层面探讨《红楼梦》人物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翻译的补偿策略,以期使原作的内容和精神最大限度地在译作中再现。  相似文献   

19.
纳兰性德、曹雪芹和文康都是清代满族的杰出作家。三位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都呈现出“满汉融合”的倾向。本文以三位作家的思想和作品为例,把清代满族文学中的“满汉融合”归结为四条途径:(一)以汉喻满;(二)以汉例满;(三)以满承汉;(四)以满扬汉。通过上述四条具体途径,三位作家的作品既和汉族传统文化发生了血肉联系,又保持了满族的民族特点;但三位作家表现四条途径的方式又是彼此不同、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20.
于莉 《华章》2013,(28)
从美学角度分析说明服饰色彩影响外在的形象美。服饰色彩不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外在容貌,但是通过服饰色彩与面部所达到的一种平衡关系,造就一种和谐、自然、舒适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心理上的美感。本文从色彩的三个属性分析出发,就服饰选择与搭配技巧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对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方面的服饰选择与搭配进行了剖析,旨在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