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十万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话、谈心、聊天以及书信交往、电话沟通等形式,对“成长”与“成才”教育进行了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2.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齐涛厅长阐述的“素质教育九大关系”和张志勇副厅长发言中的“三个全面”(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我们读出了山东教育未来发展的希望,读出了教育要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许久以来一直是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家长们忙着为孩子“充电”加重孩子负担,强烈呼吁还孩子自由的时候,笔者却注意到报上这样一条消息:2002年暑假,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即和朋友“换”孩子,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鲁迅说过的“易子而食”那句话,笔者非但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倒是对此做法有了几点疑问:首先,从孩子一方看,一般而言,听话的孩子家长绝不会舍得“易”出去,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大…  相似文献   

5.
李辉 《教育》2009,(2):5-5
当我们眼看着自己周围或家里“不孝”的事例逐年增多,我们似乎可以将之归因于“孝道”或“孝德”的缺乏。但是,我们的孩子真的缺少“孝”的教育吗?  相似文献   

6.
言教 《下一代》2013,(10):21-21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如今,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已经摆到了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不但是家庭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我们却看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往往都是注重对“坏”孩子的教育,不断地纠正他们暴露出来的不足、毛病和缺点,而对那些“好”孩子往往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教育。那么,是否只有对“坏”孩子才需要加强教育,而对“好”孩子就不需要教育了呢?其实,对于那些日常表现比较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7.
杨华 《四川教育》2001,(4):18-18
“赏识教目”模式的创造者周弘能把天生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的海能·凯勒,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启迪。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是的,世养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育者应当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学生,拥抱他们,赞美他们。 赏识教育需要抓庄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用一仰积极的心态去呵护一颗颗纯洁的…  相似文献   

8.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6,1(8):93-93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教育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明明都知道许诺必须践诺,但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许诺却越来越显得轻描淡写、随心所欲,使“许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虚诺”。如此的“许诺之轻”,让教育又如何承受?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能”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外显的教育行为所折射出的背后的“教育素养”无疑更为重要。为此,“教育技能”栏目特别邀请吴放老师推出栏中栏——“三棱镜”,就是想对常见的教育现象进行透视分析,看制约我们的行为的究竟是什么。 吴放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后来在美国取得教育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修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现任教于美国霍华德大学。吴老师曾于1999年N2001年主持“教育技能”的栏中栏“我在美国教孩子”,获得很大反响,其专栏文章也干2006年结集成书:《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吴放老师一直对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十分关注,其中西兼备的生活教育背景,也让她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我们把本刊记者与吴老师关于“教育技能“与”教育素养”关系的对话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0.
黄国秀 《辅导员》2009,(17):61-61
正所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得让孩子从小懂得,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近年来,“挫折教育”因为其具有的显著教育功能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也应该提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从挫折中学到更多经验,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11.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如今,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地显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柳斌同志曾指出:“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孩子的感情是纯真、热烈、稚嫩、脆弱的,需要我们班主任的爱护,但这种爱护不是溺爱,不是包庇,而是宽严有度。下面我谈谈情感教育中的“四不要”。  相似文献   

13.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4.
自学校控制作业量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纷纷把孩子送到校外的辅导班去上课。对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第二届北京校外教育论坛”上说,我们需要的校外教育是能够减轻学生负担、能够活跃学生学习生活的活动,而不是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损害他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15.
热爱大自然郑板桥五十二岁得一子,爱子之心,可想而知。然而他说:“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经受大自然的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孩子断奶不久,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老家,托付勤劳朴实的“郭嫂、饶嫂”管束调教,在自然人和自然物中潜移默化,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爱护小动物孩子喜爱小动物,是童趣童心最真切之情。本来“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笼中养鸟”让孩子乐一乐,无可…  相似文献   

16.
李斐章 《教育》2008,(11):16-16
“你真是一个乖孩子!”“你做得真好!”这是时下风行的“赏识教育”提倡的标准用语,持这种新教育观点的专家认为,“赏识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于是一些家长表扬孩子不离口。可是,邻居小王却心中生疑,无论他怎样“赏识”,他上小学的儿子学习仍不努力,而且并不买父亲这一套:“你们大人真虚伪,一点小事就这么表扬,这不是做秀吗?”  相似文献   

17.
如何教育孩子?一条“教子棍”还是一顿“大道理”?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通过直接的问话显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留“面子”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于洪 《山东教育》2005,(10):61-62
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人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近年来,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主张要加强“挫折教育”。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舆论里充满了“挫折教育”的呼声,  相似文献   

20.
刘第红 《师道》2008,(7):46-46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在这危急时刻,另外一个大人“碰巧”赶至,“救下”垂死挣扎的孩子,并且替孩子保证:他今后会学好的,不再惹父母生气。有了保人的担保,父母亲也就顺势下了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