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是建立在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相对均衡,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效率及其空间交互特征以及对投入产出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效应,但2007年之后,外延式增长方式已日渐式微。生产率指数多数时候没有出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省域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水平与教学全要素生产率显著相关,但相关水平并不高,而与科研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应及时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挖潜来推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索洛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将资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核算模型,测算了1990-2010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后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远小于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并据此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入手,在分别对耕地、水、劳动力这三大农村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均值为0.8146,年均增长率为1.29%,技术进步指数是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TFP值分别为0.8605、0.8167和0.7611,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应加大各地区间的协同效应,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资源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年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我国物流业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使用效率,导致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对物流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然后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选取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个指标与其关联度都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财政投入等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从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入手,在分别对耕地、水、劳动力这三大农村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现代市场中的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化市场已经开始形成。信息、信息化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资源成为提高社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用意是从信息化市场入手,对我国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探讨,具体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管理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资源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和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和部门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是从农村向城市,由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1990年到1995年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5227万,年均871万,比80年代的平均水平增加了近1/3。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分散利用导致规模效应缺乏,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协调发展困难,利益机制扭曲导致发展动力欠佳,制度安排缺失导致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城乡统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从制度安排、统筹计划、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为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的资源消费现状进行了计算,得出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125hm2,生态承载力为0.4355 hm2,人均赤字为1.277 hm2,表明河南省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阀值。河南省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为1.221,万元GDP足迹为2.35 hm2,生态协调系数为1.216,适度人口2460.77万人等,也反映了河南省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Budgetary capacity that would allow for the public funding of the provision of universal access to primary education is lacking in many sub-Saharan economies. National revenues significantly lag behind the overall economic productivity measure of GDP. Analysis of data derived from UNESCO and UNDP for 2004 shows that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spend far less in US dollars per unit cost on primary education than do developed countries. Increasing the unit cost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a government to guarantee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would take away resources from other tier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e alternative is to universalise access, despite existing budget allocation constraints, and thereby further compound the problems of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imited human resource capacity that continue to compromise education quality in sub-Saharan Africa.  相似文献   

15.
戎军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3):235-237,267
资本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重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的阐述侧重于资本的社会属性,把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但是,资本还有其他场合的用法,从资本自然属性的角度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界定,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问题。马克思以批判市民社会"物质利益"为起点,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对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生产力概念,因此必须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17.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简称成正比理论)是从"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简称成反比理论)这个经典命题中演化出来的。成正比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兴趣和激烈的争论,相关研究和争论绵延了半个世纪。既然成正比理论是从成反比理论衍生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成反比理论的标准表达式,在放宽或改变成反比的假设条件下研究成正比,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长江三角洲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三麦和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的亩均产量均趋于减少。与清代中叶相比,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趋于下降。即使在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最高的20—30年代,农业生产仍未恢复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取决要素的进步和现代化,取决于合理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单纯的经济增长、粗放式的生产,可能是生产力的增长,也可能是生产力的负增长.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遵循生产力经济规律、保护生产力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1985—2011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动情况发现: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保持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内生与外生因素都对劳动力成本产生了上升的需求,单位劳动成本指标所展现的成本竞争优势在2000年后表现出了平稳发展趋势,提示制造业需从单纯强调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过渡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心的道路上,采用“适度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与“高速增长”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