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王静 《林区教学》2010,(11):63-66
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生活》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支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中《文化生活》模块的"实践活动成果交流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探讨如何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上活《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文章对永州市可资利用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并就其融入湖南科技学院《纲要》教学的作用与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李劼人创作的巴蜀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劼人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和极为清醒的对乡土文化的皈依态势。他的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蜀中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摹。作品中的人物性恰、生活语言、服饰起居,无不带有蜀地特征,成为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能。由于条件所限,教材不可能对各地的乡土文化资源面面俱到地挖掘展示,这就需要我们一线高中政治教师对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以合适的途径呈现给学生,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认同和热爱,更好地彰显文化生活的教育功能。让本地资源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根据实际需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增强文化生活教学的 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王红梅 《成才之路》2014,(32):95-95
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唯教材是举,将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窄化为一本教材,要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美术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深入到乡土文化的感知中,以学生真实的生存环境为起点,开掘乡土文化资源。一、摒弃功利,以放松自在的心态感知乡土资源美术教学以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美术的灵魂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捕捉与创造。因此,美术教学在  相似文献   

6.
陈志海 《文教资料》2010,(17):117-118
立足于高邮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扬州市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编印了四辑《"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以及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崭露了头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高三政治课要复习《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几本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加了《文化生活》这一模块。这一模块对高中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深远,笔者结合《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实际,浅析了此模块教学对高中生的各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冲击很大.尤其是时政性、逻辑型很强的高中政治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变化。由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部分变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内容大幅度增加,课时量不变。这对于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既能贯穿和遵循新理念又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和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然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主体作用。在高中《文化生活》课中融入中国梦、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是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论述了中国梦与文化自信融入到《文化生活》课的意义,并分析了几种融入路径,以提升《文化生活》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笔者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尝试把乡土红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将爱国与爱乡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文化的洗礼,感悟文化的多彩,认同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使文化课真正有“文化味”,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能。高中政治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破解重难点、设置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整合的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乡土文化以其生活化、本土化、贴近学生的优势成为践行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本文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就乡土文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实际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前后描写了十一个人物的寿诞,本文论述了寿辰是人生和家庭中的大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种种寿辰文化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红楼梦》中种种寿辰活动的分析和比较;寿辰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人的生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人建构美好生活的重要资源。文章以文震亨所撰《长物志》为对象,分析明代文人日常生活实践,解读其中主体与物的互动和生活空间的建构,审视其背后主体的自我表达及生活文化营造策略。研究发现,《长物志》中主体的役物实践表现为从器物品鉴向建构生活意境递进展开,整体呈现出具有自适和雅致特征的生活文化,这对于实践主体具有内在与外向双重意义。古人的生活文化建构对于回应当前消费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辨物居方以实现物为己用而不是人为物役,使物服务于营造美好生活这一现实需求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     
李皎  范冬月 《招生考试通讯》2014,(12):I0016-I0016
一、建立错题本 物质准备:准备好自己喜欢的并能保存住的四个本,分模块记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相似文献   

19.
李志瑛 《教师》2019,(18):121-122
乡土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研究的热点话题。教师需要选择幼儿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回归幼儿生活世界为价值引领,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充分运用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在大班主题活动中渗透乡土文化。文章尝试着把福建省连城县的雕版印刷与大班主题活动结合在一起,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在主题中引导幼儿把对家乡文化资源的感知在一日生活中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