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庵信仰分布于南方多省,是一种跨越海峡两岸的佛道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学术界对普庵信仰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末,于本世纪初形成一个由海峡两岸从事民间宗教研究人员组合而成的小团队.各地研究成员对普庵信仰分布各地的状况进行了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信仰资料,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普庵信仰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普庵信仰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研究力度小,宗教界关注度不够,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固化等.普庵信仰研究要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很好解决现有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普庵教的信仰本质是对佛教高僧普庵古佛的崇信,它的特色表现为融禅、密、道、巫为一体。普庵教的传承以普庵教香花弟子坛堂为依托,它的存续以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为载体。现实中,普庵教的独特性在淡化,它的传承潜伏着危机。  相似文献   

3.
万载普庵教弟子所保留的民间手抄本,类别上不下百种。根据其性质功用不同,其手抄本可以分为经书、忏书、科书与秘本四大类别。根据普庵教弟子聚集与活动区域,万载普庵教民间手抄本大致分为西部、北部与中南部三大区域类型。每个区域类型手抄本在数量与种类上呈现较大差异,如西部类型手抄本中科书比例高,北部类型手抄本中经书与忏书比例高,中南部类型手抄本中则科书与秘本比例高。四大类别手抄本在各区域类型手抄本总数中所占比例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区域普庵教信仰的宗教特质,如中南部普庵教有着比较浓郁的道教与巫教色彩,而北部普庵教则保持着较多的佛教特色,西部普庵教界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高洛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用、“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普庵咒》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普庵是两宋时代生活于赣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著名禅师。他主要通过以普庵咒、普庵实录、普庵符箓法术、慈化寺为内容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宗教与社会产生影响。《普庵家宝》是普庵对自己的禅学思想进行直接阐述的韵文。对《普庵家宝》的笺注,有助于更好把握普庵的禅学思想。普庵禅学思想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斥"凡夫颠倒"、迷失佛性的现状;劝导凡夫"离诸名相","回向十善";高扬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探究佛教的"本来面"。  相似文献   

6.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普庵教的4大宗教特征是:糅合佛教禅宗、密宗、道教灵宝、民间巫教因素;突出普庵符与普庵咒的作用;强化法事仪轨的仪式表演特色;现实中与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8.
《普庵咒》是一首结构严谨、音乐庄重儒雅的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特点的三弦独奏乐曲。本文通过对毓峘先生传谱版本《普庵咒》的梳理和分析,从乐曲清雅空灵的曲风、定弦、段落结构、音乐风格等做简要归纳,特别是对左手演奏技法的丰富性、多变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天下第一禅林"慈化寺,历经损毁而名实恒在,曾多次得到诏封御题;普庵祖师递经宋、元、明三朝先后七次诏封,而被形同如佛出世,上行下效皆供之。慈化其寺、普庵其人交相辉映,在一定的因缘和合下,"天下大慈化"之名于是影响天下,流播海外。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相似文献   

11.
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其生活于两宋之交,在唐宋福建民间造神运动中被民众神化.宋代张圣君信仰及其传说一方面文人化的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本记载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莫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时透露出张圣君亦巫亦道亦佛的原初信仰特征,这亦与当时福建民间造神运动的方式与民众择神的尺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流传于福建全境的何氏九仙信仰是以道教九仙文化为基础,综合各地的九仙传说衍化而成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其文化构成芜杂,但其核心是道教的仙人神话,秉承了道教文化的羽化登仙的思想,祈梦是何氏九仙信仰最具特征的内涵,其盲人形态正是祈梦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传入福建后,烙上闽越巫觋文化特征,以功利为指归,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成为三教并祀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晚唐闽僧智广有很多神奇传说流传。对有关智广的两个传说的成因和衍变过程加以考察分析,从中不仅可考见闽地民俗信仰,而且可察知从唐末五代至南宋禅僧被神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5.
张庆煌是老一辈福建莆仙戏民间剧作家,他所创作的莆仙戏剧本秉持草根的视角和话语,直面俗常大众,并从中展示了他曾经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身影与立场。一方面,他从民间思维方式与民间文化入手,彰显民间特有的风貌;另一方面,他运用乡土生活语言和民间传奇,在潜移默化中蕴含了特定的教化功能。在戏剧文学与剧作家萎缩的当下,他的存在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闽粤台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与这一地区信巫、尚鬼、重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相同的民系在三地之间的移民关系决定了闽、粤、台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本文以闽粤台民间信仰的传承、变迁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行于这一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三山国王信仰、惭愧祖师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在三地的传承与变迁,进而引出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互相整合和互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文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文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郎文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民间信仰主要通过神话余音、民间祭祀的叙事话语和历史表达等方式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也给民间传说创作和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间信仰是导致民间传说神圣叙事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帝传说与民间故事有着宽广而深刻的联系,一方面,原生态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作为原型对民间故事的母题产生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故事母题当中的因子又渗透到再生态舜帝传说当中使得舜帝传说更为丰富多彩.舜帝传说中包含了大量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和母题原型.而民间故事中,难题考验故事、孝子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仙女救夫型故事和恋人殉情故事与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