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遵宪以先知者、启蒙者的姿态在其人生目标追求中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之下提出了“诗歌之用”。黄遵宪“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究竟凸显了什么现代价值?有何深刻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人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黄遵宪文化思想与诗歌理论的内涵,而且能够让人们更为切实和开阔地理解晚清的文化、文学向现代转型变革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与他长期的职业外交官经历有密切关系。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黄遵宪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他的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对区域教育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对研究客家梅州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促进区域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整体的文化结构转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经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裂变,以现代性的超前眼光重构民族文化。黄遵宪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思想轨迹的现代性源于他人生"感身世而嫉时事"的强烈体验。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日本的倾慕,黄遵宪把挽救中国颓废的局势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其为之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是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寻求民族发展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受日本地方自治的影响,萌发并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思想.戊戌时期,曾将其地方自治思想付诸实践,主要体现在筹建地方自治政权和地方议会两个方面.戊戌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日益成熟.他主张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提出了"合群"思想,以解决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和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是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政治改革家、诗人、历史学家。黄遵宪爱国主义思想经历着产生、充实与升华三个阶段。早年,游历祖国壮丽河山使他产生以热爱乡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反帝思想的日益高涨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得以充实、发展;而民主改革思想的成熟,则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出现升华。一、《羊城感赋》等游历诗中的早期爱国主义思想。黄遵宪(一八四八——一九○五年)广东嘉应州人。曾随使日、美、英等国。戊戌变法时创办《时务报》,并于湖南赞助陈宝箴变法、政绩卓著。黄遵宪青年时代曾涉足科举之途,南北奔波。这虽耗费了他的青春精力,但也使他游遍岭南塞北,如婴儿开眼,饱览了祖国母亲的美丽容颜,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黄遵宪赴院试,入州学为秀才,又去广州参加考试。当时他途经广东惠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钱钟书对黄遵宪的评论,在分析钱钟书主要观点之基础上,认识他在黄遵宪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文学史研究中方法论意义上的贡献。文章指出,钱钟书是黄遵宪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家,他论述黄遵宪及人境庐诗运用的思想方法,为文学史研究者树立了典范。钱钟书评论黄遵宪的具体观点固然值得重视,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方法、文学史观具有更为普遍更为长久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学墨源"论是黄遵宪的一个重要思想,深刻地折射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阶层复杂矛盾的文化心态。该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融西贯中、以西学为真理的情形下提出的。它强烈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觉心态。它的背后,凸显出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只有客观分析,才能追寻"西学墨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的启蒙思想既是戊戌维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开启了五四启蒙思想的先河。他的启蒙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为指导,以经世致用、爱国救国为目的,表现了创榛劈莽、前驱先路的精神。受时代的局限,黄遵宪始终囿于君主立宪说,没有也不能与封建主义彻底决绝。  相似文献   

10.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化的年代,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教育技术在质上的飞跃。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文学现代的角度,对黄遵宪诗歌在语言、意象、形式等方面的艺术创新作了论述,凸现了黄遵宪诗歌对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项目名称:黄遵宪年谱长编项目编号:16FZS056起止时间:2016.10-2017.5项目简介:本项目把黄遵宪生平分成四个阶段,1848-1876年为青年时期。重点研究其学术源流和思想形成。黄遵宪的学术是在批评汉学、宋学基础上,以今文经学经世致用为基本理论,归宗孔子,后又纳入西方思想,正是王国维所说的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以文化启蒙先驱的姿态倡导书面语变革。他早年的"我手写我口"与"言文一致"等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构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语言革新的方向与最终目的,即作为白话的书面语必将成为正宗语言,但是,也留下了"缺憾",书面语变革的难题正是后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黄遵宪书面语变革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其诗歌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切实地理解在晚清至现代文学转型中书面语变革诉求的艰难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形成了他的“政治革新”思想;在文化思想上主张从文化工具、文化内容到意识形态的改革,形成了他的“文化革新”思想。黄遵宪的革新思想深刻而又超前,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起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早年东渡日本,是其意识到“新闻纸,启人智慧”的重要时期。甲午战争后,黄遵宪迅速投入“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民智”的实践活动,首倡《时务报》,旋又转赴湖南,力佐《湘学报》、《湘报》。黄遵宪在办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切近读者的接受能力、信息适量性原则等思想,不失为是近现代报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是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近代著名诗人。对这个结论,大概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对黄遵宪所以创新派诗、铸新风格,成为近代著名诗人的原因,由于问题复杂,见仁见智,从黄遵宪诗友到现代研究者,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吴德潇以为:黄遵宪“性情深厚,识力坚卓,故能以雄直之气,达沈郁之思”。温仲和以为: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即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 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