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所谓“要留心周围事物”,主要要求勤于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所谓“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要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形成一种“乐于动笔”的心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乐于动笔”,着力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习作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什么叫有“创意的表达”呢?就是引导学生在习作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可以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学期开学第一次摸底作文,全班54份习作,仅字数达不到300字这一要求的就有五六份,还有十多份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语言啰里啰嗦,勉强凑字数,要想找份文从字顺、真实感人的习作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学校语文课题组迎难而上,冒着被“烫伤手的危险”,捧起了习作教学这块“最烫手的山芋”,研教结合,一起探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是”与“不是”,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研究中,我们尝试通过“读赏仿”的写作模式,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写作变成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4.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3,(31):14-16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之为“习作”,这种名称的变换,从本质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写话、习作、写作都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只是表述的要求不同而已。“写话”属于写作的启蒙阶段;…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学生习作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正应验了叶老的“语文课令学生练习作文,惟求其能将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的书面语言写出之”精神。《烧不坏的手帕》习作教学,教人感到教师的成功在于“以生为本”,彻底解除束缚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习作练习中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生活,述生动情感。一、锁定目标———自主探究《烧不坏的手帕》为浙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习作训练,属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习作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但是在阅读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一些倾向不得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习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享受写作的快乐。一、题目:力求开放习作“提倡自主拟题”,范围要宽泛,要求要灵活,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令学生苦恼的恐怕就是写作了,许多学生一提起习作就会焦虑,提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学生写出的习作往往是东拉西扯,硬生生地凑出来一篇满足字数的作文,选材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为了完成任务而“作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模式其实已经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生活作文。顾名思义,是将习作教学生活化,学生的选材、内容以及思想情感也要源于生活。课标中这样表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要关注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新课程作文教学应该体现诉诸性和应答性.即“对话性”。反观我们现行的习作教学。常常把作文看成了单方表达,从未规定读者对象,学生在“目中无人”的状态下写作,严重缺乏自我表达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我校在上级教研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根据新《大纲》和《语课程标准》,进行了“指导学生自由习作”课题实验探索,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奏响新世纪创新思维的乐章。  相似文献   

13.
一、习作能力结构研究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课标》还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一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习作能力就至少有“观察、思考、想象、取材、运思、表现、起草、加工、评价”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年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认识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要做到“五要”。一、要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由此可见,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一)多…  相似文献   

15.
1.《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提出“乐于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表达出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一种生命状态,“立人”和“立言”是相统一的。但“习作”与“做人”这个永恒的话题,多少年来与习作教学实践相分离,有时甚至对立着。目前,小学生习作虚假的现象十分严重,编造事实、套话连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  相似文献   

18.
武云松 《云南教育》2003,(14):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难得写出好文章。有一种偏见,认为农村小学生“见少识窄”,文章难写好。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另有天地,积累写作素材有优势,关键在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相似文献   

19.
教学理念:本次习作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指导,致力于为学生创设编写童话的愉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出富有个性的、体现童真童趣的语言,并在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降低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确,兴趣如同金钥匙,它能为学生开启习作乐园的大门;兴趣又似好老师,它能为学生插上自由腾飞的翅膀。倘若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核心,巧设“趣”境,以“趣”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改变命题形式,巧设“作文套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命题——老师指导——学生写作——老师评议。陈旧的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