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的三十一篇课文中,有二十六篇课文在练习之后介绍一则“小知识”。这些“小知识”的四周镶着花边,颇引人注意。编写者在第一册目录之前的《说明》中,对“小知识”的编选原则和编写意图作了说明:“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以便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不检查,不考试。  相似文献   

2.
我承认我一直在上课,像个小学生一样在上公民课。这一课的题目就叫“陈水扁”。课文特别令人“拍案惊奇”,但是附在课文后面的测验题,艰难的程度,超过我的预期。乱,因为在寻找新标准我在台湾的威权时代里写过《野火集》,但是台湾政治的今天,仍然令我瞠目结舌:在我们的经历里,谁见过一个政坛第一家庭的家族和亲信,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谁听过身为权力最高象征的“总统府”会制作假账?谁见过一个没有监察委员、只有冷气空转的“监察院”?谁见过一个对法律如此不知分寸、进退失据的“内政部长”?谁见过媒体变成一种热血贲张的“政治运动指挥部”…  相似文献   

3.
冰心回忆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每一册每一课,都有中外历史人物故事,还有与国事、家事、天下事有关的课文,我觉得每天读着,都在增长学问与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维燕 《中国记者》2024,(1):126-128
<正>《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是一套令读者“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书。对新闻界同行而言,你越早见到它,你的职业生涯就会越早因为它而有所不同。这是我在南国书香节和黄山书市两次参加新书发布活动的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书展上举办了以“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成为课文”的沙龙活动,在现场作报道的记者朋友们惊喜于见到这套闪耀着新闻职业自豪感的书,新华社女记者周畅兴奋地说:“我见过这本书里《梦碎雅典》的作者杨明老师,我也是跑体育的,我也要写出像《梦碎雅典》那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四五十年前,我在长沙农村念小学,上初中,从国文课本里先后读到叶绍钧的《蚕儿和蚂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从此以后,“叶绍钧”的名字就一直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我很喜欢他的文章,这两篇课文都能背诵。  相似文献   

6.
“家住南方的战友,时常对我讲起台风是多么猛烈可怕。我不曾身临其境,没有什么感受。然而,中条山山风的厉害,我是一入伍就感受到了的。”这句话是原全国统编小学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中条山风》的开篇语。如今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可能还对这篇课文有着依稀的印象。文中那清秀的中条山色,狂烈的中条山风,还有驻守在山中的解放军战士那种以  相似文献   

7.
王玉凤 《大观周刊》2012,(19):212-212
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邀游,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让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0.
从门到窗子七步小说写不下去了,我在屋子里踱步,仿佛一个土地测量员,在一遍一遍地丈量从门到窗的距离。从门到窗子七步,从窗子到门七步,这是我在中学时学的一篇课文《315号牢房》的开头,作者伏契克在这里记叙了自己在这间窄小的牢房里的生活、学习和与敌人斗争的情况。当时新课本一发下来,我就把这篇课文先看了,我觉得许多课文开头都有点啰唆,而这篇课文开头干净利索,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年少时,无法体会到作者在失去自由后的心情,只觉得七步的距离离自己很遥远,后来我又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被限制在七步之内写成的,试想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时刻,维系着身家性命,但曹植却在危难之中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七步之内,时间和距离是多么的短暂啊,但他们的心灵却飞翔在自由广博的世界里,这是谁也无法控  相似文献   

11.
单伟颖 《大观周刊》2012,(23):187-187
摘要:要让研究性阅读“活”起来,教师需在“氛围情境营造”、“阶段目标设立”、“研读策略指导”下功夫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真切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悟得文本的真义。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大小多少     
看电视新闻,脑子里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蹦出这四个字——小学一年级第一课的“课文”来。我这里说的是会议新闻,说的是表彰类会议的新闻。日前出差外地某市(县级市),打开电视,正在表彰当地“青  相似文献   

13.
“语文”,我上小学时叫“国语”,上中学时叫“国文”。不管叫什么,总之是一回事。那时的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三大块:记生字,背课文,写文章。初小时还有一门课叫“尺牍”,由语文老师兼授,好像语文的副课。尺牍课形式上只是学写信,实际上课本里一篇篇的范文,包罗万象:婚丧嫁娶,送往迎来,聚会郊游,社会活动,长幼尊卑,上下关系,讣闻喜报,请柬假条,无一  相似文献   

14.
“家住南方的战友,时常对我讲起台风是多么猛烈可怕。我不曾身临其境,没有什么感受。然而,中条山山风的厉害,我是一入伍就感受到了的。”这句话是五年制全国统编小学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中条山的风》的开篇语。如今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可能还对这篇课文有着依稀的印象,文中那清俊的中条山色,狂烈的中条山风,还有驻守在山中的解放军战士那种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曾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中。而我万万没想到,文章的作者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新闻学副教授赵志刚。自新…  相似文献   

15.
安素霞 《大观周刊》2011,(23):214-215
1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满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相似文献   

16.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是我在五十年代采写的一篇作品,自感“嫩得很”。也许是沾了题材重要的光,侥幸被多次选为中学语文课文,随后又被北京出版社编入《北京在前进》和《语文复习参考资料》两本书中。这些年来,我常收到一些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组的来信与邀请,要我介绍这篇说明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面对这种情况,我既感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18.
余俐 《大观周刊》2011,(36):122-123
教学目标:①理解“一直”、“感激”等词语。②正确流利读课文,美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在读中领悟小熊一家没有砍树造房的原因。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9.
最初关于鸽子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北京的秋天》那一篇课文,至今还记得课文中的那一句:湛蓝的天空里飞翔着一群白鸽,鸽哨在天空中回响。从那个时候起,可爱的白鸽就一直在我的心中飞着,飞着,直至它的形象有了本质的突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