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太太,往哪儿瞅,瞧我这儿啊.别苦着个脸儿,笑笑.好呐,您哪!" "咔嚓"一声,小脚老太太就被装相机里去了. 这是80年前发生在北京城里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26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有幸被领导安排陪同他到文山县的基层采访。短短几天的接触,他给我讲了新闻殿堂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谈了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难忘经历,特别是通过他的耳濡月染和言传身教,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工作这条路。从1980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5月22日上午8时40分,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陆春龄在中山医院逝世,他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陆春龄扶贫·音乐会"及"陆春龄百岁音乐会"到天堂去演出了。噩耗传来,我含泪,我心痛,与他几十年的交往情节,一时涌上心头,历历在目,挥洒不去。我不会吹笛,却是陆老的"铁杆粉丝",我们相交30多年,一起工作了20年,可谓是至诚之交的老朋友了。早年读书时,在收音机里常听陆老吹的乐曲,只是慕名。  相似文献   

4.
1990年8月19日至26日,在银川召开的我国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蒋齐生和穆青分别提出了"图文并重"和"两翼齐飞"的新闻摄影传播理念.回望这20个年头,我国新闻事业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理念推动下,所产生的大发展、大繁荣证明了这一传播理念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第一个十年: 1990年至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报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初步普及的十年,也是这一理念从提出到实施,再到初步确立为报业发展组成部分的十年.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6.
情暖凉山     
我最早走进凉山始于13年前. 1997年,中国记协、国务院开发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分赴全国各地贫困区.这一举动在当时被称为"新闻扶贫".我作为天津日报记者,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临行前,我查阅中国地图,在四川省西南部找到了凉山--一片由深黄和浅黄涂成的山地.没想到,此行我与凉山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杭州是人间天堂,德加是天堂里的天堂",这是国家档案局毛福民局长在视察杭州德加社区档案工作后所作的评价.德加社区曾经获得文明示范社区、五星级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科普社区、特色社区等荣誉称号,吸引了美联社、朝日新闻等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的早春时节,监利县档案局到任了一位档案局长,他就是来自县纪委的丁治青. 初到档案部门,他对这清苦"衙门"并不陌生.听说到任之前还好生"别扭"了一阵子呢,可最后还是走马上了任.  相似文献   

9.
尤若  荣正通 《北京档案》2021,(10):56-58
朴素的封面上,手绘着一颗红心.这是"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张其彬的一本日记.张其彬在这本日记里,记述了他从1966年7月5日到1966年11月8日"两弹结合"试验前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记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十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期间,专程拜访了张其彬,他慷慨地拿出这本日记供展览之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结合"试验55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10.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意义     
高慧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比我高一届,家境贫寒,1995年患白血病在学校里掀起了一阵"救助高慧"的活动.癌症、死亡对于一个22岁的生命来说实在是太残酷,我和其它人一样怀着最善良的愿望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1995年4月,我到福建龙岩市参加中国轻工记协常务理事会. 4月26日,中国轻工记协副秘书长<金城造纸报>总编高树立同志悄悄告诉我:"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大女儿杨月花在龙岩,我们去看看啵?"于是我们商定挤会议空隙去采访.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决定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应聘编辑工作,为了弄清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材料,从中我发现了关于编辑角色的定位有共同的一句话"为人做嫁衣",这是我对编辑工作的最初理解--为作者出版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5.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6.
蒋建科 《青年记者》2012,(15):13-14
一 26年前,我从地处陕西中部杨凌小镇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被选调到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来京报到当天,报社派了一辆小汽车,拉着我的行李从北京站驶往报社,看着宽阔的长安街,越过繁华的建国门立交桥,想到自己即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随着对报社环境的逐步熟悉,开始时的那种新奇感消退之后,一个问题便经常浮现在脑海里:我一个学农的到报社来干什么?  相似文献   

17.
吕芃 《青年记者》2006,(19):1-1
提笔开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9·11"事件5周年.于是,许多感慨便因"9·11"弥漫开来. 五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朋友在电话里急促而激动的声音使我睡意全无:"美国遭到全面攻击!五角大楼!纽约世贸中心!飞机撞的!快看凤凰卫视!"然而,我和朋友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他是居住在"高尚社区"的"精英",而我是住在大杂院里的"平民",我的家里看不到凤凰卫视.于是,我立刻打开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没有相关报道!又调到其他卫视,也全都是"主流媒体",一个个下来,全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在孙玉胜撰写的<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一书中,作者把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周期划分为三个"十年",并提出了"'人在家庭',应当是媒体从业者对电视观众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认知"这一观点.毫无疑问,过去十年是中国电视发展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中,电视从过去企图让人们仰视的"神坛"上走下来,回归到"家用媒体"是社会的进步,但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语态,吸引主流观众、占据黄金时段的主流节目样式也发生了多次改变.作为一名十年前加入电视这一行的从业人员,我亲身经历了省级电视传媒的整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找出下一个十年应该着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这是发生在57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选送到长春市的某军校,经过革命传统教育和初步的军事训练后,奔赴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相似文献   

20.
地狱与天堂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