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课堂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大想象的空间;可以陶冶人师生的心灵,使师生获得美的感受、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灵动教育一以贯之地秉持以下理念:尊重儿童天性,把孩子当孩子;教育中没有失败者,人人都要在教育的引领中获得成功。实施灵动教育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优化教育交往,构建师生生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爱能触动师生之间的心灵。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世界上如果没有老师会怎样?我满以为他们会说没有老师就没有知识,没有老师就没有科学等,可是孩子们的回答却令我失望:没有老师就没有考试,没有老师就没有作业,没有老师就没有暴力……听到这些回答,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孩子,我用什么触动你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给了我太多的教育体验和情感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情感交流的纽带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因此师生之间要有和谐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可…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用爱心去教育学生、用爱去培育心灵、用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那盏明亮的灯,用行动去播撒爱,用爱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龙祖胜 《家长》2008,(1):30-30
成长中的孩子是极易犯错的。面对孩子一次次的犯错,大多数家长轻则言语斥责,重则连打带骂。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成长中的孩子是极易犯错的。面对孩子一次次的犯错,大多数家长轻则言语斥责,重则连打带骂。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  相似文献   

7.
教育孩子,我们常常强调打动孩子的心灵,却忽略被孩子打动,其实,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在师生心灵的真实交流与和谐碰撞中激起的绚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8.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让文化浸润心灵的活动。尽管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但这些经验与智慧需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汇实现传递,没有爱的投入,没有心灵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是文化环境持续浸润的结果,营造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大多生活在学校文化环境所营造的“教育生活”中,因此,我校致力于从学校“教育生活”的基本范畴,即学习、研究和活动等方面去构建师生互动成长的共同体,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心灵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触动心灵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孩子当孩子;凸显"善"的属性,教育过程充满着幸福和快乐;面向所有学生,教育中没有失败者,人人都要在教育的引领中获得成功。实践中,触动心灵的教育表现为:对话式教育构成了教育常态;思考、追问和想象充盈着课堂肌体。  相似文献   

11.
心灵之桥     
陈杰 《教育文汇》2006,(8):33-33
爱是需要表白的,人是需要相互鼓励和相互肯定的。师生间最真挚的莫过于情感的交融,只有心与心的接纳,才能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才有教育的效果与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用更具艺术化的形式带给孩子身心的愉悦和由衷的赞赏。这个学期,我以小纸条的形式走进了我班孩子的心灵,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2.
吴朝霞 《教师》2011,(34):9-10
读完著名教育学家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思如泉涌,周老师情文并茂的论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忽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氧分,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激励,是让孩子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腾空起飞的翅膀。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周弘老师说:“父母都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那么,从你自己身上挖掘出曾经拥有的宝藏,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有欢乐、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活力教育旨在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活力,实现师生自主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者和幸福创造者的教育.因此,活力教育需要幸福校园,幸福校园更加呼唤活力教育.“经营活力教育,创建幸福学校”有两条主线:一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不仅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幸福人生.二是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的确,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对自卑孩子,爱是燃起自信的灯任何人都有自尊心。那些自卑的孩子,更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琍琍 《江西教育》2004,(19):31-31
孩子的心灵是幼稚的、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要真正教育好孩子就要从敲开孩子的心灵人手。在心灵的交流中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励,激励就如冬日的一抹暖阳。会抚去孩子心灵的阴霾,促使孩子在自信、自尊、自强中成长。但是,激励不是万能的,就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没有惩罚同样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实施惩罚呢?  相似文献   

17.
郑江维 《辅导员》2012,(9):22-23
"幼儿教育走进幼儿的心灵"是瑞吉欧的先进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真正原因。主题教育中应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呢?工作的实践让我认为关键在要恰当地处理好主题活动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因为幼儿园的课程已逐渐由原来老师的预设向师生共同建构发展,这就意味着预设与生成要有机结合,有效渗透。那么,老师该如何处理好主题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呢?在初步的探索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90后的大学毕业生,第一次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面对一群活泼好动、性格迥异的孩子时,显得茫然无措。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个孩子以日记的方式交流,短短两个星期,我们彼此破译了走进对方心灵的密码,收获了师生的友谊与成长。期末考试结束的那天傍晚,当我把抽屉里层层叠叠的文件一个个理好,一个小小的写字本显现出来了,我知道这是一个秘密,我们之间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施教呢?用赞赏用鼓励用交流用游戏,像春雨滋润万物,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用爱心用耐心用诚心慢慢沁润孩子的心灵,这是教育无痕。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我们的教育需要爱,作为一名班主任,爱更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是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一、以身作则,传递点点关爱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天真烂漫,他们活泼好动。在某些时候,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