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2.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沃兰德 《华章》2011,(4):28-29
整体感知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一时引得文坛瞩目,人人争睹为快。后来登陆台湾,使得台湾读者和文学界对大陆文学刮目相看,甚至掀起一股“大陆热”(电影版《棋王》亦是在台湾拍成)。“寻根文学”大兴是在1985年之后,阿城可谓发其先声。《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4.
《棋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也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策略。若即若离的人物视角设计,虚实相生的叙事方式与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以及通过多种叙述方法相结合来设计错综复杂的悬念伏笔,这些都是阿城的《棋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棋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也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策略。若即若离的人物视角设计,虚实相生的叙事方式与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以及通过多种叙述方法相结合来设计错综复杂的悬念伏笔,这些都是阿城的《棋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阿城的无意识趋向左右着他对《棋王》中“文革”背景的处理,进而探讨了《棋王》呈现的“领异标新”的形式与语言在独树一帜后,如何又成为阿城创作上的限制,并使他最终淡出文坛。  相似文献   

7.
阿城是一个在创作中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自觉追求意识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棋王》浸润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寻根色彩。本文分别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棋王》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8.
阿城是一个在创作中对中国化有一种自觉追求意识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棋王》浸润着十分浓厚的化寻根色彩。本分别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天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棋王》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9.
阿城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棋王》是一部极具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意义的小说,作品以特有的方式阐释了儒道文化思想,其所塑造的棋王王一生的形象,可以说是儒道合一、文化浸染的精神造型,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棋王》更多地突出着阿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小说《棋王》不仅表现了道家化,它又是儒道互渗、互寂的统一体。同时,阿城的心灵体验无意识中融入了作品,这使得《棋王》在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主角“我”和另一层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11.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带来了一种迥异于那个文学时代的文化审美。如王蒙在《棋王》发表不久后所说:"我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  相似文献   

12.
从《棋王》中的两个主题"吃"和"棋"出发,结合作家及其所处时代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解读,最终发现,《棋王》是作家成功放大了的个人记忆和时代印记。只不过恰逢其时,其个人记忆被放大、上升为民族寻根的高度,成为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  相似文献   

13.
阿城原名钟阿城,他的作品《棋王》是寻根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寻根文学是文化大革命后兴起的文学,其内容是思考中国的民族文化,在阿城的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是它的主要内容。《棋王》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棋王》中的主人公,王一生是这一时代人物形象塑造的代表,他热爱下棋,近乎于痴迷,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在他的性格中有着道家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角度进入《棋王》,通过对小说的细读和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到作品不仅表现了道家文化,它又是儒道互渗、互补的统一体。同时,阿城的心灵体验无意识中融入了作品,这使得《棋王》在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主角“我”,以及另一层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阿城的《棋王》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两篇小说作为蓝本,比较分析其对“吃”的书写的内涵与方法,透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学对“吃”的书写的转型,并揭示出这种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城的《棋王》是其代表之作,《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一生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下棋的题材,同样面对灾难的背景(“文革”和“二战”),都是反思之作。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文化选择,这样的选择向度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倪斌是阿城小说《棋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具有鲜明的个性,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自信、乐观而又豁达。在棋艺方面,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王一生棋艺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倪斌形象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棋王》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学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学史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学断代史旧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学》、陈子展的《唐代学史》、杨荫深的《五代学》、柯敦伯的《宋学史》、吴梅的《辽金元学史》、宋云彬的《明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学》。这些书原来均是独立写作、分别出版的,完成的年代亦各不相同。如今合为一体,要说理论主张前后如一,  相似文献   

19.
阿城的<棋王>在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巧设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充分发挥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叙述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小说设置一系列的悬念,并获得读者的认同,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借助时间倒错使叙述复杂、完整,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20.
朱珠 《文教资料》2008,(5):25-26
<棋王>的"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小说内容、叙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文化作为作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表现对象进入小说文本.使得文化真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从对<棋王>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寻根"的,意义,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以及寻找到新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