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引]一切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群体里的。人们为了使生活顺遂、集体巩固,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等,我们称它为习俗。民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民众创造习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民俗,见证着人们的理想和情感。21世纪的中国民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始终以其独特风采和巨大魅力闻名遐迩。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内涵丰富,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普通民众等各色人物,于国于家于父母兄长于长辈上级于朋友同仁等各种关系,孝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世人眼里,以孝作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不是最黑暗、最动荡、最贫困、最荒淫腐朽的时代,总之不是最坏的时代,却是最不孝的时代。因此,我们要把握孝文化的真实内涵,分析传统文化下对孝道存在的诸多误解,从而在现实动态下把握孝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势必造成婚姻礼俗的千差万别。透视吕家河民歌中所涉猎的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可以让我们对古代武当山地区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其长期的流布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它的主要内容即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存意志是非常一致的,再加之其传播方式亦易于一般民众接受,因此,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显露出了它无法解脱的困境和弊端,看清并承认这种现实,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一面,而恢复和弘扬像文昌文化这样富有世俗精神关怀的文化,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在不同思想的相互论辩中,伦理文化渐次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于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性伦进化等观念的变化,而且体现于民众伦理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明节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生活的体验记忆。清明节具有超越历史、地域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生活。从本质主义立场看待非遗保护,强调非遗传统的永恒性、恒固性和生活的动态性。清明节记录了民众的生活,包含中国人特殊时间的情感倾向。清明节记忆的能动性强调了生活的选择性和变化性。清明节保护应该从清明节仪式活动与经典文本文字记录关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记忆着力,还原清明节饱含不同民众不同层次的生活关系、生活情感的选择面相。清明节传统本质的文化记忆和个人记忆显示出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民众的生活行动、理念和期待,并且作用于清明节的传承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伦理的文化、人本的文化,同时也是重群体意识的文化.强烈的群体意识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艺以及民众的世俗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思维取向与艺术面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进,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造成几千年未有之历史巨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多年来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关注上层精英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是怎样生息、活动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感受,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上层和下层又是怎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些方面则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也是其根本与核心。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儒家民本思想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借鉴和学习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汉水流域的极具特色的地方戏,它不仅在演出风格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戏曲共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大多数汉调桄桄剧目的思想主旨。此外,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地域文化、风俗的影响下,汉调桄桄又兼容了道家、道教的一些思想内容,对民众价值观的构建及精神追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汉调桄桄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新课标把语文的文化属性提高到了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确立新的文化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学生的言语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深入阐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独特的哲理及现代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1世纪中国必须加大文化建设,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战略,培育国家的民族精神,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先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量,是人类明的结晶,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面对东西方明的交织碰撞和良莠混杂的中外化,构建当代中国先进化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的社会基础,体现创新、民族和法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泛文化问题与推行反抗文化沙文主义的问题,是关涉中华民族文化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问题。全球化首先是经济、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它对于世界多元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害。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广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等老一辈民俗文化学者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本质,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纽带”是指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由于文化所具有的整体性特点,文化能够起到维系和发展民族生活,联结和健壮民族群体的社会纽带作用。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祖国的各部分所创造的文化经过历代人民的培育已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在国家统一中发挥着联结海内外同胞,特别是联结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纽带作用。江泽民“文化纽带”思想对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唐艳情词凸显出社会文化转型、社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变化。它是在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的渗透下,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的产物。它消解了正统的价值道德观念,使文学从单纯追求政治伦理教化中解脱出来,使诗词艺术也相应的摆脱实用性而向娱乐性和审美性发展。它在艺术上所追求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之路。为我们揭示了传统诗歌向来回避和抑制的人类心理深层的文化内容,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因而也更具有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靓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