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黄美玲 《科教文汇》2008,(15):36-36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让学习者掌握语言工具,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出发,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适度掌握文化教学中对交际规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内容,要按照一定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使得教学顺畅地进行,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  相似文献   

3.
论英语习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玲  章国英 《科教文汇》2009,(32):187-187,240
习语是一门语言最生动的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等文化因子。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把重点从语言教学转到文化教学上。笔者认为重视英语习语教学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和英美文化。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将文化与人文精神引入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质,实现外语教学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把外语教学层次提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语言本身,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所学语言与人交流.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仅掌握德语知识是不够的,更要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德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笔者在德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法、比较法和实践法,就如何将德国文化导入到外语教学中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能因文化因素受到阻碍,因此文化导入应始终贯穿我们的外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课外活动、课堂提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将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传播促进语言学习,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言的结构进而到语言的运用,从纯语言形式进而到实际情景中文化知识的博引,旨在改变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不良倾向,从而使外语教学更科学高效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亚梅 《科教文汇》2013,(22):114-114,116
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外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本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试图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外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本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试图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相似文献   

12.
赵桂影 《今日科苑》2009,(20):264-265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法固然是保证语言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精确,运用更得体。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价值观、迷信、禁忌及习语等方面探讨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输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赵桂影 《金秋科苑》2009,(20):264-265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法固然是保证语言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精确,运用更得体。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价值观、迷信、禁忌及习语等方面探讨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输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庞琛 《现代情报》2005,25(10):188-19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过来又能作用于文化,发展文化。文化因素是教好英语,学好英语之非常重要的因素,语言是交际工具、是文化传播及传承的重要手段。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又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意义取决于语言赖以产生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环境。因此英语强化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其根本目的是把英语文化与世界各地本民族文化相交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韩国语教学中导入韩国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韩国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为以后就业、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秀陶 《科教文汇》2008,(9):101-102
交际需要语言,而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社会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在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明文规定了文化意识应成为中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之一。本文针对中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培养文化意识的设想。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一些中学的文化教学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少之又少,而实行文化教学的班级所得到的效果仅差强人意。其实,成功的外语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英语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相似文献   

18.
吴文云 《科教文汇》2009,(32):132-13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职中语文教学中,更要把语文教学、活动、评价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9.
吉翔 《科教文汇》2009,(27):152-152,199
每一种语言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就得把语言放在其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在英语教学讲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语用知识,有助于提高对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相似文献   

20.
石丽梅 《今日科苑》2010,(8):343-34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支配着语言。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更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新颁布的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