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明 《文教资料》2001,(3):42-46
书法艺术,诚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相继千载的瑰宝。但至清末傍随国势而衰败,得康有为、吴昌硕、沈曾植等大师的挽颓走向中兴,康有为大胆批评“馆阁体”是“作仕途之车”。他著《广艺舟双楫》就推陈出新摒弃了当时书法暮气,突破樊篱,卓然一格。谢无量承继并开拓,一跃而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巨擘。 谢无量的书法,正是当今振拔书风的典范。曾有方家的推崇,领袖的首肯,或称宗师,或喻泰斗,行家仰景,独创一格,世称“孩儿体”。存世作品,经过整理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  相似文献   

2.
名家     
<正>谢无量(1884—1964),男,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作为近代重要的书法家,谢无量在近代书坛独树一帜。因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任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的"孩儿体"。吴丈蜀先生曾经这样评述他的书法:"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深的功夫。从行  相似文献   

3.
兴明 《文教资料》2001,(3):30-33
四川革命元老张秀熟同志曾说:“很难想象,谢无量六十多年的奔波流离的生活,读了三所大学,教了十所大学,著作三十部,为九个报刊撰稿,在三个报刊作过编辑,还为中华书局审稿,参与了长期的革命活动,经历了十个城市,留学了日本”。 谢无量曾是张秀熟的老师,张老知之甚深。前几年张老在病中嘱托我们:“好好生生写谢无量”。知其人,方能写其人;深知其人,才能深写其人。我们感到有愧,对谢无量著作尚未全部精读。关于谢无量的学术评论文章我们只征集了13篇。他的诗歌。书法也未征齐,这里只能抛砖引玉了。 谢无量幼随父迁居安徽芜…  相似文献   

4.
长荣 《文教资料》2001,(3):34-36
从清末一个士大夫家庭,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的环境下,逐步跨进新文化运动,直到后来尖锐批判他老师辜鸿铭和刘师培为封建文化守灵吊孝,这不能不说谢无量是新文化革命的勇士。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曾引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来批判文坛上的“八股作风”。1923年谢无量《平民文学两大文豪》(后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鲁迅评价“……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广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  相似文献   

5.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6.
谢无量先生楚辞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楚辞新论》一书中。该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新见,是把《楚辞》作为古老的南方文学的代表,把它放在古代南方学术文化的背景下,同代表北方文学的《诗经》相区别进行研究,进而在屈原生平思想、楚辞篇目、《离骚》新释、楚辞学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发前人之所东发。尽管其论述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谢先生筚路蓝缕,勇于开拓新路、敢于破旧立新、大胆冲击陈说的精神,仍是十分可贵的。其以南方文学观为核心的诸多新见与发明。毕竟使人耳目一新,对后来从楚文化角度研究屈原与楚辞之思潮及楚辞文化学的兴起,无疑有深刻启示和巨大影响。还有对“屈原否定论”的首难之功,也不可抹煞。因此谢无量先生的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以及20世纪学术史上自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史籍、方志等文献记载及宋湘先生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为材料,简述宋湘生平,主要突出与书法艺术相关的部分。联系其生平经历与其书法风格的演变,将其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评述,并对各个时期的书法风格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8.
正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常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描写乡绅家庭的婚姻和生活,关注家庭女性的爱情和幸福。简·奥斯汀对乡村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其作品语言朴实幽默的风格使英国小说日臻完美,她的小说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代表。  相似文献   

9.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迄今为止考古资料可以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早期汉字,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纵观古今,也有不少人对甲骨文和金文的书法风格进行研究,但将其对比研究的却很少。文章简述了甲骨文和金文,从用笔、结体、风格及章法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探讨和对比研究,以给书法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非明君,但却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写景、纪游等山水诗意境优美、边塞诗风骨雄健,其诗歌兼具北方文学雄放豪健和南方文学清新柔美的特征,具有独特的美质,体现了隋代南北诗风交融的实绩,同时也预示了未来诗歌发展的方向,“导唐人之先路”(谢无量语)。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对人格塑造和社会的道德教化起到十分重要的建构作用,文学经典是多种合力参与的结果,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蕴外,还应当具体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参考其他关系本体研究其经典性。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探究其成为文学经典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谢灵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界也多有对陶、谢的研究分别加以评述的成果呈现,而关于陶、谢的比较研究却受到冷遇。陶、谢比较研究在为人、思想、诗文风格、原因探析等方面成果卓著,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对陶、谢比较研究的综合考究,可以窥见陶、谢研究的总体态势,为陶、谢比较研究的拓展、加深提供一些助益。  相似文献   

14.
六朝作家中,对唐诗影响最大的是谢朓与庾信.但二者对唐诗影响的因素和内容不同。谢朓对唐诗的影响主要是积极方面.偏重于文学形式的发展与革新。庾信的影响既有积极亦有消极方面.偏重干兼合南北文学之长的风格和气韵。  相似文献   

15.
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书写主体、书写工具和社会文化心理等,这些方面前人都多有论述。然而,对于文字载体这一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却鲜有人进行专题分析。文章以先秦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为研究范围,以文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甲骨文、金文、盟书、简牍、帛书等书法艺术风格,探讨在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文字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魏时期的高僧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具有较浓厚的文学性.该经极力描绘佛国世界的美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康本《无量寿经》的结构、文辞、内容等方面作较详细的剖析和研究,力求探究行文中灵活且齐整的行文结构、优美通畅的文辞语言和奇幻浪漫的艺术想象.对该经的文学性分析,可为文本研究的其他维度提供重要的参考.西域胡僧所译佛经的文学性质,对中国文学的观念和思维形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碑学与帖学作为中国书法传承的两条重要的脉络,传承至今天仍有大量书法工作者对其二者学习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文章以一纸武周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墓志铭拓片作为切入点,重点通过图像比对的方式,分析《大周故贺州临贺县主簿吴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的艺术风格、笔法特征等,以证明碑学与帖学并非孤立存在,且在武周时就已经被广大民间书法爱好者们用于综合学习。最终提出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对民间书法也提起足够的关注,中国书法才能焕发出更为闪耀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趣味的书法艺术王国里,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伟大的丰碑。其书法风格的逐渐形成,是完全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毛泽东早年临习欧阳询、颜真卿和魏碑等书体,入师高古,后来在历代经典书法的借鉴上下了很大工夫,特别是在继承宋代经典行书方面,其字势“左斜”、“右侧”、“开张”、“飘逸”等书法风格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书信、题字、题词的众多手稿书法中,真正完成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人民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9.
《经典咏流传》以歌和诗,掀起了大众关注中华经典文化的热潮。其背后既蕴含着时机、制作等表层原因,又蕴含着与经典、汉字、音乐等密不可分的深层原因。同时,五季节目以新的方式打开了经典文学的库藏,为经典文学篇目的学习蓄势,不仅创设了学习氛围,还为语文教学提供教学灵感、方法和素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0.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