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书籍的国家。大约隋代就发明了雕版术,到了唐代逐渐用于印刷书籍。福建是我国早期刻书发达中心地之一,到北宋已相当发达,南宋迄明代为雕版印书业鼎盛时期,在中国雕版刻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纵观福建雕版印书史,元代书院刻书的大发展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我国雕版刻书事业在唐代逐渐活跃,唐代刻书尤以晚唐两川较为繁荣,依据实物及文献资料其刻书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装帧版式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晚唐两川刻书的繁荣与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造纸业发达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刘耀 《文教资料》2016,(4):51-52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逐渐从民间进入官府,由民刻走向官刻。家刻本蓬勃兴起,坊刻本继续发展,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雕版印刷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和坊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宋代刻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除了自行雕版刻书这种主要方式之外,还出现一些其它的刻书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委托商业性书坊进行刊刻的方式.此前的学界对此研究存在严重问题.通过对宋代出版史料的考辨,揭示出北宋已经出现了委托书坊刻书的新型出版方式.这对于重新认识宋代官刻、坊刻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代雕版、活字印刷的盛行及政府在藏书上的建设促成了私人刻书、藏书蔚然成风,目录学著作大为增加,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继续发展,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8.
南宋末年,金、宋交兵,社会不宁,人心不安,文化事业暂时处于停滞状态,雕版事业亦随之衰落。元以武功统一天下后,于太宗八年(1236)六月,在汉八里置编修所,同时在平阳设经籍所。忽必烈南下临安,从集贤大学士许衡请,将官印局及江西所有的书版,载车北上。迨至元初,雕版事业从中央直属的刻书机构到各路儒学、书院的官刻,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私刻、坊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发达的刻书网络。据清人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的统计,有3142种,前后历史不到百年的元朝,有如此众多的图书传播于社会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观的盛况。同时,元朝在印刷技术史上也增添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宋代雕版印刷官、私、坊三大刻书系统及其对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印刷书籍的国家,大约在隋代就发明了雕版术,到了唐代逐渐用于印刷图书。福建是我国早期刻书地区之一,雕版印书历史悠久,自宋迄明六百年间极为发达,所刻印图书的种类、数量都很多,流传甚广,对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海内外的刻书印刷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远在秦汉之际,中日两国文化就有所交流,公元285年王仁博士将《论语》带到日本,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此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把习汉语、学汉文,吸收汉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11.
宋荦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宦,又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家藏之丰,刻书之精,为当时学者文人自叹弗如。尤其承刻三种“御籍”的完成,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本文就其在藏书缘由和收藏特色、刻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雕版印刷在宋代的广泛应用,给汉字形体带来了重要影响。本主要从字形规范和字体特征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章认为,雕版印刷与以前的传抄形式相比,字形变异的几率大大降低,再加上宋版书籍刻工讲究,校勘精细,使得宋代汉字形体进一步走向规范;宋代刻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笔画瘦硬、横平竖直的字体风格,也为宋体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梓树和桧树     
旧时书稿拿去雕版,谓之付梓。梓树落叶乔木,属紫葳科。荚果细长,作豇豆状。吾乡不识梓,俗名豇豆树。木质绵密柔软,易于雕刻,最宜刻书雕版。近代铅字排印之书,早就不雕版了,老前辈的作者在后记里仍用付梓一词,使人困惑。而更使人困惑的是“付之剞劂”。查字典才晓得剞劂者雕刀也。真是雅得烦人,应该下放劳动。旧时梓树多栽培为行道树遮荫用。宅前栽梓,宅后栽桑,所以故园故乡以桑梓为代称。梓材除雕版外,用途尚广,如制乐器,造家具,做棺木(棺木雅称梓宫),修房子(木匠雅称梓人)。补说一句,刻书雕版也用枣木梨木,所以坏书出版,人说“祸及枣梨”。…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与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刻书与藏书事业大发展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作为刻书与藏书世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页。考证以袁褧为主的袁氏成员所刻主要书籍之版本面貌,以及首刻《唐伯虎集》之时间与原因,可以一斑而窥全豹,其原因在于袁袠与唐寅相似的受冤系狱的经历以及留事实于后人的目的。在汇集了袁廷梼重要校文的基础上,对家族刻书、藏书特点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5.
浅谈汲古阁藏、刻书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汲古阁藏、刻书之特点顾宁一我国刻书事业自宋、元以来,日趋发展,尤其是在明、清之际,更是风行一时。明代吴中诸生毛晋的汲古阁,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建起来的。毛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明崇祯初年,毛氏汲古阁正式开始刻书,成为私人刻书的巨擎。毛晋,江...  相似文献   

16.
从唐朝到清朝,在中国先后形成过北京、汉口、四堡、许湾四个雕版印刷基地,福建连城四堡是福建印刷史上继建阳之后的另一文化奇葩。四堡具有悠久的刻书历史,优美而深遂的客家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四堡旅游开发起步迟,因此要努力抓住海峡旅游大发展的机遇,优化旅游开发环境建设,明确文化旅游市场定位,重视生态与文化的特色互补,努力建设具有原生性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郭平兴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1):46-48,54
近代早期(1840—1919),对湖南出版事业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和转折的时期。先是湖南书局的创办,接着思贤书局一跃而起成为清末我国著名的雕版印刷书局:无论是官办的书局、民办官助的绅办书局,还是坊刻,私刻,都出版了大量书籍,而且刻书质量精致。毫无疑问,刻工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试着通过对近代早期湖南刻工与技工考查,探讨近代湖南印刷技术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0.
徽州历代私人刻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地处皖南,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与发达的文教相适应的徽州私人刻书(下称“徽刻”)也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中国出版事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域内外有着一定影响,所以值得探讨,现概述如下。 我国雕版印刷术何时发明,学者们观点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最迟要源于唐代中后期。那么徽刻又源于何时呢?笔者认为,它源于晚唐。据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载:“僖宗入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