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慧 《新闻前哨》2008,(10):52-53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呈现阶段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1999年“超级模仿秀”,到2004年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再到2007年10月新开播的《舞林大会》,围绕节目创意的抄袭等问题,对中国娱乐选秀节目的质疑之声不断,但在指责批评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模仿是创新的必经阶段,如何从初级模仿走向高级模仿进而实现本土化的原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摘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对《英国达人秀》的成功引进,我国的电视业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到买进版权和版权方一起深入研究模式等阶段。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红火,更是让各大卫视看到了版权引进的优势,纷纷加入欧美节目版权的引进大军。据了解,全国排名前十的卫视超过半数引进了版权模式节目或有意引进版权模式节目。  相似文献   

3.
马俊骅 《新闻世界》2014,(8):409-410
2004年《超级女声》在湖南卫视开播,其叙事方式成为表演类真人秀节目初期阶段的主要模式。2013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声音》,其叙事方式跳出了《超级女声》式的传统模式,被当下同类型节目竞相模仿。本文运用叙事理论,以《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两档不同时期的代表节目为例,总结近十年来我国表演类真人秀节目故事叙事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2004年,模仿《美国偶像》引发选秀类节目热潮的《超级女声》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电视人对节目模式的探索。而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开始,节目模式引进在近两年成了各大卫视提高收视率,抢占收视份额的法宝。那么我国电视娱乐原创节目的匮乏原因何在?借鉴国外节目有哪些利弊需要权衡?节目模式引进真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能力低下的问题吗?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反思对电视节目的发展应该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梦想的感动还未退却,声音的震撼又接踵而来。如果说,2005年的《超级女声》将“选秀”这个概念植入到了中国观众心中,那么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无疑创造了选秀节目的又一收视神话。回顾选秀节目在中国的这七年,经历了从超女一枝独秀到秀场满地开花再到好声音横空出世的过程。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这两档选秀节目,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关联,通过这一嬗变过程,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国内电视荧屏最火爆的节目类型莫过于平民选秀节目,从中央台的《梦想中国》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东方卫视的《莱卡·加油!好男儿》与《雪碧·我型我SHOW》,平  相似文献   

7.
季静 《今传媒》2014,(7):50-51
自《超级女声》开启了中国电视节目的"选秀"时代以来,歌唱类选秀节目风风火火走过了近10年,其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节目案例。从早期盛行的"草根"选秀到新兴的明星真人秀,歌唱类选秀节目似乎有种独特的"魔力"总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本文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三档节目为例,从"祛魅"与"造神"的二元分立与融合来解析中国歌唱类选秀节目的创新逻辑,以期对该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吴敏  杨姗 《传媒》2012,(10):40-41
正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自从2004年《超级女声》亮相荧屏到现在,8年多的时间里各种真人秀节目轮番上演,从《加油好男儿》到《梦想中国》《超级梦想》,从《我型我show》到《中国达人秀》《中国  相似文献   

9.
范明献 《青年记者》2006,(24):58-59
师从《流行偶像》、《美国偶像》的国内电视选秀节目,自从2004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引入内地后,经本土化改造,3年的发展,现如今在内地荧屏已经遍地开花。从唱歌选秀、跳舞选秀、功夫选秀、主持人选秀到影视剧演员选秀,从中央台、省级卫视到地方电视台以及星空、华娱卫视选秀节目到处大放异彩。《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热,使得其他门类的电视娱乐节目顿失颜色,当今电视已被誉为“选秀时代”。面对选秀电视节目的繁荣,在总结其电视理念及其经验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选秀节目热播背后的隐忧。选秀节目…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中国选秀节目中横空出世之后,大量的选秀节目如《我型我秀》、《好男儿》、《东方天使》、《全家都来赛》、《快乐男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短的6年之间,选秀节目在各大电视平台中经历了兴盛和衰落再到改革的过程。这些选秀节目无论从节目定位、节目形态、受众群体、赛制赛规等方面都大相径庭,而且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在当下的选秀节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不仅是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更代表互动文化转型。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选秀节目热潮到2016年以网络选秀节目为模式的新超女,不同媒介的沟通与融合,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被深度挖掘。从而带动了由下而上的多样性的互动传播实践。本文将从2016年《超级女声》节目模式、互动传播特色、节目问题及借鉴意义、网络选秀节目发展趋势方面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选秀节目互动研究,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1992年东方电视台播出的《东方直播室》至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超级访问》等许多优秀谈话节目的共同努力,这个原本源于国外的节目样式终于在中国扎下根来.  相似文献   

13.
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到2014年各大卫视的模式节目轮番上演,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迄今已发展十年。本文考察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认为这十年是中国电视业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种融入是中国电视从业者的主动选择,而非媒介帝国主义强权推行娱乐文化的结果。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历经克隆、争端、模式购买等过程,其背后动力是广电集团对利润的追逐。  相似文献   

14.
如果单纯评选2005年中国传媒最成功的策划,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能够名列前茅。对于《超级女声》的策划,已经而且还会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总结,而如果从办好广播电视节目来看,我以为,《超级女声》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办节目要引人注意。一、引人注意是好节目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俊 《视听界》2013,(5):118-119
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电视荧屏上一个个抓人眼球、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收视率并成为吸金王的季播节目横空出世,成为各家卫视参与竞争的必杀技。  相似文献   

16.
郑文斌 《视听界》2012,(6):39-40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发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横空出世为重要标志,中国电视传媒进入了超级节目时代。超级节目的特点是掠夺性收视,野火燎秋风,肃杀凌厉,寸草不生。地方台应对之道,一是模仿,以求分一杯羹;二是用异质类节目规避强势节目。今年以来,城市台赖以立足的民生新闻亦开始呈现疲软之态。放眼电视业,中原诸侯大战方酣,却不料还有新媒体抄后路。电视观众的失踪人口逐年增加,电视开机率一路下行。城市台更显困窘,手中可打之牌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7.
继2005年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电视选秀节目之后,2006年的同类节目继续火爆流行。在《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选秀运动正在上演:央视的《全家总动员》、东方卫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开始的《超级女声》、2006年的《谁是英雄》到如今的《名声大震》、《勇往直前》,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获得了大丰收。这些节目的策划都堪称典范,造就着一个个娱乐神话,这与节目策划者深谙娱乐节目运作规律和受众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超级女声》热播,开启我国选秀元年;2018年偶像养成类节目大放异彩,掀起全民造星狂潮。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快速发展,从传统电视综艺到超级网综,从竞技演出到偶像养成,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变化。本文以2018年的两档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下一站传奇》为例,通过对其不同节目叙事模式的比较,探讨养成类真人秀火热的原因,分析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叙事模式对传统竞演类选秀模式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贾丽云 《声屏世界》2013,(11):45-46
电视选秀节目属真人秀类娱乐栏目.这类节目将选手定位为普通民众,不论身份、地位、职业都可参与,报名采用“零门槛”方式。逐级淘汰。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到之后的《红楼梦中人》再到2012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好声音》,此类节目推陈出新,轮番上演。借着电视的传播优势,这些选秀类节目在赚足眼球的同时.也推出了成百上千的草根明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