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俄婚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5,7(1):46-50,126
婚俗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各自的婚俗.熟悉和研究这些不同婚俗,可以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婚俗程序、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了解两国不同的民俗文化,对加深中俄人民的友谊无疑是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俄语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2.
所谓"婚俗",是指有关婚姻的习俗。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俗文化。满族的崛起以及入关,为满汉之间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其作品中的许多记载都反映了当时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婚俗观念、习俗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汉族和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族的婚俗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阐释了不同婚俗对语言的潜在影响,从侧面反映出文化、语言和婚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婚俗文化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使迪庆藏族形成了特有的传统婚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交通的便捷等诸多因素影响,迪庆藏族传统婚俗随之发生演变,但他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应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越南的主体民族分别为汉族和京族,经过近千年的郡县制,越南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婚俗文化也不例外。越南传统婚俗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异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又形成了其婚俗文化地域民族特色,使得越南婚俗既体现了越南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越南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创造。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的视角,精神层面即婚姻观念上中越有着相似的择偶观、门第观和性别观,但越南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于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制度层面即婚姻制度上中越基本一致,但越南还制定了相关制度用于保障妇女权利;物质层面即婚礼仪式上越南在沿袭中国仪式的同时还加入了奥黛、槟榔、糯米饭、代茶钱等本土特色产物,且更为灵活地约定了回门礼和代茶礼,使婚礼仪式更符合越南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法搜集,考证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婚俗所关联的内容,并对附着在民族婚俗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受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和民族传统体育在婚恋、婚庆的媒介、喜庆作用,启迪我们从深层次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韩国民俗文化中的婚礼习俗为透视点,论述了从古至今的韩国婚俗中始终渗透着鲜明的儒家文化特征,尽管韩国现代婚礼已将东西方文化巧妙融合,体现了韩国古代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但是整个婚礼形式仍然保持着儒文化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窥视韩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与重构,儒家文化传统始终存在于韩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对于塑造民族精神起着多元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春雨 《考试周刊》2014,(48):25-25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形式、过程及禁忌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人们会用端正的态度看待婚姻,从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学术反思.全文从端午节的起源年代问题入手,首先回溯了韩国江陵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先后申遗的过程.作者认为,尽管"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在中国激发了政府及民众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热情,具有积极意义;但围绕端午节的国籍之争,明显存在着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简单替代地域文化历史边界的错误倾向.其次,在回顾端午节起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端午节对于古代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琉球和越南等地区的影响与传播情况,并指出这一影响与传播,是发生在以中国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共享性的积极结果.作者认为,在全球化与区域整合成为重要课题的今天,不应当再用民族国家意识对地域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制划分.相反,我们应放眼未来,立足于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场,把端午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地域共同文化财富,看作是促进东亚区域认同、合作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源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11.
韩国高丽朝辞赋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丽朝文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的文化习惯特点,以高昂的兴趣创作了众多汉文辞赋作品,其内容有写景、记事、咏物、抒情、言志,其体式则有唐宋后的律赋及先秦、汉魏六朝的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风格多样而灵活。这既是韩国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又表明中韩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在对陕西省白水县婚俗文化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婚俗方言词汇中来看当地的婚俗文化,并探究其与中国古代婚俗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对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当代形式作以点式的梳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13.
生肖文化由古老的“图腾”发展而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民俗文化。中国的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在隋唐时期传入朝鲜半岛,并很快融入于当地的民俗中,也成为今天韩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文化传承大同的前提下,从文化词汇学的角度对中韩两国生肖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略作分析。可以发现:韩国稀少甚至没有的动物形象,其喻意基本传承于中国,词汇比较贫乏,或是完全来源于汉语;中韩两国各有能代表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动物形象;中韩共有的动物形象,其喻意比较接近,词汇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在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两国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发展主线,通过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东亚文化的基础,对亚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亚洲和平,增强了中韩两国间贸易,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是顺差,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分析认为韩国的文化优势,是导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中韩文化的共同点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加大核心价值观建设力度,鼓励文化交流和贸易,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宣传工具,减少中国与韩国贸易逆差,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研究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对国际货物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货物贸易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树立国际文化交流中有商机,国际商机中有文化的观点,才能使中韩两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两国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何慧芳 《教育与考试》2011,(2):43-46,80
韩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新罗时期,确立于高丽958年,在朝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期被废除,在韩国共存在了936年。科举制度成为韩国封建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韩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韩国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并促进了韩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流”影响的主体以青年学生为核心,以社会中老年为外延。作为“韩流”重要组成部分的韩剧在我国热播,自然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本文分析韩剧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以及韩剧对我国建设青少年文化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以山东临沂方言为个例,从夫妻称谓、婚丧词语、饮食词语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当地回族的风俗习惯,以民族志的形式对张秋镇穆斯林的结婚仪式进行了详细表述。通过婚前三天的细节描述,对当地穆斯林的礼节和程序进行了细致介绍和描述。因为受有关禁忌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展现出来不同的仪式程序,从而对这一地区的回族婚礼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个性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