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作曲家约翰·科瑞里利亚诺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技术与技法的多方面层次角度,结合作品的主题形态特征、音高组织、节奏、节拍和速度、结构原则、配器手法、弦乐乐队与弦乐四重奏写作之比较等方面,针对每个乐章的不同角度探寻分析其音乐创作个人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3.
作为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乃至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而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酝酿和创作与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处在同一时期,作曲体现了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痛苦,被认为是作曲家最成功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锐 《华章》2013,(28)
前苏联作曲家、演奏家申德廖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极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组曲》,这部作品可谓巴扬手风琴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其创作理念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即兴性和技巧性与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鲜明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俄罗斯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是《乌克兰民歌》、《民谣》和《俄罗斯舞曲》,这三首乐曲都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性格,乐曲的每个主题都是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曲家在其创作理念中,力求将体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及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曲既保持了俄罗斯音乐的幽默乐观、热情奔放、细腻抒情等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审美习惯,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随着合唱事业的发展和创作的繁荣,我国当代合唱作品与过去相比较,无疑是质的跨越。在数十年的创作中,朱敬修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作品进行不同体裁的尝试以及现代作曲理念的融入。从作曲技法的角度来讲,泛调性、双调性手法的尝试运用,点描手法的运用,人声对打击乐器的音效模拟,丰富多样的衬词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多变的节奏节拍等方面,都是作曲家合唱作品中对于技法上的创新体现。  相似文献   

6.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音乐家.作为毕业作品而写的《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演出,是他的成名作.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代,恰好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有所好转之时.经济的好转,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第一交响曲》是受“新经济政策”大背景影响最少的一部作品,更多地体现的是作曲家在把握传统上的驾轻就熟.这是《第一交响曲》的最大闪光点.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可谓是较严格地按照传统曲式形式写作的.作为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为他的交响曲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作品中已经显示出作曲家成熟期所作交响曲的许多重要特征,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后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让他们猜猜看吧,”在他写给侄儿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准备写作的这首乐曲时柴科夫斯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交夫斯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作曲家之一,现在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流作曲家之一。在作曲技术发展方面,比如不协和和弦、多调性、无调性、复节奏、微分音及演奏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艾夫斯甚至走在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前面。他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法,同时也引用了很多美国世俗歌曲、宗教音乐及世界著名作品中的片段,充分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等方面,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变化和戏剧性张力.艾夫斯在创作中使用非常多样化的风格。本文首先在概要介绍他生平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艾夫斯一生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创作的总体特征,对其创作手法及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说:“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科普兰是美国民族主义作曲家,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当时流行的各种新音乐创作了许多作品,并且喜欢把爵士乐的节奏与严肃音乐语言结合起来,以此来探索美国音乐风格,如《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在中期,听众与作品之间的沟通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科普兰觉得作曲家不能光顾自己写,而不顾及听众的感受和需求,应该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让听众能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所接受。所以他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广为流传,如舞剧《小伙子比利》《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等。后期,他采用了十二音作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运动高涨的条件下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力量——"强力集团"的重要人物,鲍罗丁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六十年代末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鲍罗丁一生创作了三首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对于鲍罗丁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体现出了古俄罗斯勇士昔日的英雄业绩及其大胆、豪放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也体现出了鲍罗丁在音乐中对生命的渴望。本文将从鲍罗丁的生平、俄罗斯"强力集团"以及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锡仁音乐作品特色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建国以来的优秀民族歌剧之一,他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歌曲亦广为流传。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也体现在借鉴戏曲、民歌手法和发挥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统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建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乐创作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二胡狂想曲系列作品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是近年来海内外民族器乐大赛必奏曲目之一。本文通过对王建民四部狂想曲中《第二二胡狂想曲》的作曲技法研究,试图探讨现代作曲技法对民族器乐作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石莹 《考试周刊》2010,(26):43-44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其最为成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并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董妍 《文教资料》2010,(30):84-85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江文也先生不仅是一位辛勤耕耘、成就斐然、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更是我国近代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音乐家。目前。音乐学界对江文也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少见,主要集中在他的钢琴创作技法与风格方面。但是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价值等角度探讨《台湾舞曲》的文章却比较少见,文章以江文也先生作品第1号《台湾舞曲》为出发点,探讨江文也先生在利用现代作曲技法方面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汪立三先生是我国近代优秀的作曲家,他大胆运用西洋作曲理论和创作技巧,勇于探索适合我国的创作手法。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蓝花花》是汪先生的处女作,其结构简单,创作手法简洁,情感表现却很深沉。本文对该作品的结构与演奏要领进行了梳理,与钢琴学习者共勉。  相似文献   

16.
斯克里亚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在风格上前后有很大的反差.本文以其早期和中期的两首作品在曲式、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其创作手法的变化及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如果用"性别特点"来形容交响曲的风格,你会发现有一些偏于"女性化",例如舒曼的《第一交响曲(春天)》。如果再加以区别,"女性化交响曲"中还有"大女人"和"小女人"之分。此外,也有一些交响曲特别"Man",就像"猛汉"一般,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李斯特的《交响曲(浮士德)》等。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E小调第五交响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学术界当中,对于柴科夫斯基所属派别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他的作品一方面揉进了太多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如<1812序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等作品,都大段而且原封不动地引用俄罗斯民歌,这是民族乐派的典型创作手法;而另一方面,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观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反映其内心世界情感的段落,这种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柴科夫斯基与民族乐派作曲家之间最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曾以钢琴家的身份在国内和欧美各国演出,钢琴音乐在他的一生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钢琴协奏曲就5部。他的音乐创作是传统技法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本文就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来探析作曲家在该作品中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