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借词的本地化现象既是语言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汉语借词"在英语里的骤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沟通渠道正日趋宽阔和由文化所代表的软实力正日趋增强.本文从词源和语义两个视角,对英语中出现的各种汉语借词的构成予以分析和归类,试图探讨和研究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以及汉语借词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
武丹丹 《考试周刊》2011,(30):30-31
由于受到汉语语言文化习惯以及文化思维因素的影响,在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这种"中式英语"译文可表现在单词、词组、语法及句子等各个层面上。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中式英语在汉译英译文中的种种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李华勇  宗伟 《考试周刊》2009,(38):89-91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学会的英语被称为"中国式英语"或"Chinglish",造成中国式英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等英语结构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培养,结果在说英语时就只能在汉语思维及其表达方式的潜意识的指导下,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来说和写英语;这样说出和写出的英语必然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表达习惯,这样的英语被称为"Chinglish"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让英语学习者摆脱和避免"Chinglish",本文作者从认识和培养英语思维表达习惯这个角度阐述了怎样说出地道的符合英美人士思维习惯的英语。  相似文献   

4.
汉语"愤怒"的概念隐喻系统不同于英语的特征在于:汉文化利用了"气"这个独特的来源域来映射"愤怒";汉语以较多的人体器官作为承载情感的容器,但器官的选择并非完全任意。这种认知模式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说和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晓玲 《成才之路》2009,(35):58-58
本文探讨近20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英语借用汉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而汉语借用英语,以英语作为载体.将最新世界科技文化内容以词化形式大量借入并影响汉语。许多英语新词,直接以英语形式出现在现代汉语中。英语对汉语在语言、文化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语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而这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正确理解。引入"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举例阐述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不同方法(音译、译借、语义再生),从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分析当前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育智 《海外英语》2014,(20):229-230,24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热在中国已持续数十年,人们对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争论已久。在其背后,是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与汉语和汉语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通过对中式英语、英式汉语和中国英语的成因及表现的对比分析,使人们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国别变体,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提升"中国英语"的认知是中国的英语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前提,而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本土文化几乎呈缺失状态。建议从政策导向、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三个层面构建适合"中国英语"发展的高校教学模式,顺应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文化全球化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异化翻译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必然。文章介绍了目前"中国英语"的现状,通过实例用异化翻译策略分析了"中国英语"及其特点,并指出了"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已进入世界英语的百花园中,可成为人类语言史上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0.
李雄伟 《考试周刊》2009,(41):29-30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是中国和西方世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可以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汇和融合。本文通过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进行梳理,以达到认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处理方式的目的。并指出现今中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隐藏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吸收其他文化,更好地利用其他文化的精髓来充实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汉语中涌现出相当数量的网络新词,在语义和构词上都有其自身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汉语网络新词的上述特点,并结合英译常见手法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加注法,移译法等,探究可行的汉语网络新词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工作是近年来受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并一跃成为当前翻译界最为热点和关注的项目。然而,如何保证此项工作的高质量展开,推动汉语新词翻译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当前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主要围绕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以汉诗译英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如果把精确的英文作品译成中文,自然要译得精确;但如果把精练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到底是应该注重内容进行精确的“意译”,还是应该注重形式进行精炼的“直译”呢?这时翻译的标准不仅仅要追求“真”,还要追求“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英语影片名的汉译问题受到了翻译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有些译法,见仁见智,也存在争议。本文在归纳总结一些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套翻译标准,并得出结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在实践中改进甚至改变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曹禺先生所著剧本<雷雨>里几个主要人物的对话中所用强化词英译情况做出简要的归纳与分析,力图找出有关强化词汉英翻译的规律以指导这方面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新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世界介绍变化中的中国,为国外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以及国内需要使用此类汉语新词译文的有关人士提供借鉴。英译时要做到既保留汉语新词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又能被英语读者理解并接受实为不易。基于上述原因,汉语新词英译必须借助语境对语言的制约机制,使译文更为精准、更具可读性。汉语新词英译时,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不可忽略,但也不可小觑社会语境对其的影响。许多汉语新词的英译,与其说是文化的不如说是社会的。本文主要从社会语境视阈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其对汉语新词翻译的制约和指导作用。在翻译这些汉语新词时,除了考虑孕育这些新词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外,还必须考虑产生这些新词的社会语境对其的制约和指导作用,通过"释义法"或"直译加解释"等方法使隐含的社会语境明晰化。  相似文献   

17.
计霄雯 《海外英语》2014,(5):120-122
Uniqueness of our political systems and tremendous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reflected in language use,so a boom of Chinese political neologisms is witnessed.Deverbalization,a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should be adopted in interpreting such neologisms so as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speaker in a faithful and interpretive manner.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attempt at classifying those neologisms and elaborates through exemplification on adopting deverbalization in interpreting political neologisms,with a view to producing China English rather than Chinese English and facilitating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mo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it clear that claus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is operational i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claus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with some examples.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拟声词。本文就汉英拟声词的语音结构、表达式的对应情况以及句法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它们的异同点。基于这些异同点,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汉英拟声词的翻译策略,即直译、转换和意译。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非常相似的现象,但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英语修辞格Euphe—mism与汉语委婉语进行比较,并探讨了互译中出现的情况,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