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钢 《新闻导刊》2004,(2):18-20
从社会环境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剧,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进程提速,社会生活的变化频率日益加快,社会各个领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作用日益深刻。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发展变化,都可能包含重要的传播价值。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一个新的建设成就,一起空难,一场瘟疫的影响力都会超出行业与地域的局限,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出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社会生活变化的频率日益加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的进步与改变,其速度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二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作用关系日益加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变动,其影响往往会超出行业与地域的局限,对广大领域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邵枫 《记者摇篮》2004,(12):44-44,46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中国亿万家庭都卷入其中。国企改革的动向与趋势.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消费、投资、理财等经济活动,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所有这一切,都与市民的生活休戚相关。经济新闻因而日益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媒体内容。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改进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新闻的“含金量”,为读者提供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就业、  相似文献   

4.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发展犹如酵母一般催发着社会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层出不究的人生故事,生活事件,奇闻异事,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有的催人上进,令人深思,有的令人义愤填膺,扼腕叹息,社会新闻向读者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鞭挞丑恶,展示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变化,运用舆论监督对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披露,以求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完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新闻版虽然组建不久,但鲜明的个性,已令同行民瞩目,备受广大读者欢迎,因为它有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何把握好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报道,是我们新闻工作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1.研究新的经济特征,把新的社会阶层报道摆到一定位置。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原因是各方面的,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已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由于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出现了中介、服务等多种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承担着反映这一深刻变化的历史责任,经济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在新闻传播的舞台上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9.
王濂 《新闻世界》2004,(8):44-4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体育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和一系列国际公开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幼将视点转向体育场。而追求健康时尚犹如一只巨大的无形之手.正推动亿万人走进体育健身和体育观的行列。在注重视觉经济的今天,这些市场因素使体育专业报有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很大份量。劳动报道是经济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内的人和事为主要报道对象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劳动报道的对象(人和事)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过去的劳动报道多局限于城镇职工,如今则扩展到了所有劳动者。现在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发展策略初探--兼论《南方都市报》的采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宁 《新闻知识》2004,(4):17-19
新世纪开始,报业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不但其市场环境随着整个报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的报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大众的城市生活——随着网络的渗入、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更产生了从观念到方式的难以想象的巨变。而对新的报业环境,都市报的未来走向成为报业发展的一大关注焦点。本拟从采编的角度分析中国都市媒介发展历程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刘芳 《中国广播》2006,(1):18-20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日益深入.新闻报道的环境和需求不断变化.随之,报道新闻的形式也就需要不断变化和推陈出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看世界的视角不断打开.也需要新闻以大的视野报道新闻。因应这种形势,新闻报道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广播新闻又应该怎样求变以焕发更大的生机呢?在加大视野的同时.又如何深入报道呢?这些都是我们所应深入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许刚 《记者摇篮》2005,(1):18-19
形成与读者的强烈互动是都市报媒体吸引读者的常用手段之一,以往经常在处理容易引起读者关注或具有争议的社会新闻题材采用。随着都市报媒体在要闻报道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加强读者互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张元 《视听纵横》2005,(1):36-3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报道也呈现急遽发展的态势,成为新闻界的一大亮点。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我国经济报道的整体趋势呈现为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经济品格逐步完善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经济报道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正在逐步加强,但经济对政治的互动性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性又要求它具备民本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经济,就是经世济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而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们经济活动的新闻,因此经济新闻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一种新闻类别。我们国家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新闻报道也随之发展和火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犹其是近几年,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体。综观二十多年的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其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轨迹;也可以从中看出其问题所在,从而汲取经验教训;还可以由此来发现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陈旭 《新闻导刊》2006,(4):18-19
正面报道.正在也肯定会成为都市报新闻竞争的主战场.无论是重大时政题材的拼抢.还是社会新闻新的报道领域的开拓.都非常清楚地预示着,在“揭露、批评”和“建设、服务”之间,都市报的考量和选择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洪静仪 《传媒观察》2005,(12):55-56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经济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为经济报道开辟出一块全新的天地。对每一个记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记者采写经济新闻在观察、思考和表达过程中的思维坐标体系,将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用第3只眼睛观察事物,捕捉新闻,运用新思维,表达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是入世后摆在财经记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张胜利 《新闻前哨》2001,(12):25-26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体现在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中,我们完全可以说,创新是党报经济报道不断进步。产生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灵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变化万千、五彩斑斓的经济生活已经给党报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报经济报道期待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经济生活的巨变呼唤党报经济报道与时俱进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体制在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9.
胡弋 《新闻前哨》2005,(9):51-5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已由过去的边缘性话题,上升为主要新闻源。环境报道在大众传媒日常报道中占有的分量越来越重。采写一篇环境报道并不难,但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新闻报道能“落地有声”?笔者以为,这需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启发报道思路,去分析、把握新闻事件,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群的利益诉求,环境报道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而且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国徽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在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报道方式情况下,人们不仅需要一般的经济新闻,也需要从多种角度和采写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