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活在世界上,都有天生"才"与"气",才是才能,气是气力,才气能力人人皆有,只是高下、强弱、多少、厚薄不同而已。这份与生俱来的"才"与"气",是随着岁月成长的。从童年的天真,青少年的活力到青年的浪漫  相似文献   

2.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让小学生喜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这才是学习语文之道。  相似文献   

3.
分享成长     
"成长",词典的释义是"向成熟阶段发展".这种发展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态,其表现丰富多彩. 种子,从发芽到长叶到开花到结果,是一种成长;人,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是一种成长.生物体的这类成长易感知,可分享,常让人获得成长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阅读养气     
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的,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礼的气质优雅者。这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养气。"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曹丕就曾  相似文献   

5.
<正>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也就是说,课是有灵性的,就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般,因人而异。或清新自然,或平和理性,或灵动轻巧,或恢宏高远,总之见课如见人。显然,在人课统一的状态下,教师有魅力,课堂才有魅力。那么,教师的魅力在哪里?课堂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一、教师有"气",课堂则有"势",从而充满吸引力有人说,上课需要一种感觉,这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否则名师的课怎么一到我们手上就变了样?的确,"课感"学不来、学不像,因它源于教师的"气",并影响着课堂的"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有无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成长秘诀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传统励志联)这副对联,上联讲的是交友,下联讲的是学习。这两个问题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成长秘诀。先说"与有肝胆人共事"。所谓有肝胆,是说做人赤诚坦荡,有血性,有担当。与这样的人交友、共事,人生才能少走弯路,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古人讲"披肝沥胆""肝胆相照",说的正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7.
尽管高技能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才类型,但其培养活动仍属教育范畴,其本质不能超脱"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一主题.高职院校是其培养主体,其培养过程既要彰显技术技能个性特色,又绝对不能偏离培养人这一教育本质,否则,高职教育既不能培养"和谐之人",也不能成就"技术之才".文章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中的"离质"现象,立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本体视角,主要就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回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气"与"气韵"本于"元气",是"元气"的审美功能向艺术扩大的产物."文气"既包含创作主体的"天赋,才华",又是形之于作品中的"风格",及受激发而形成于读者心中的"读者之气".文气的流动是一个由外物到主体到作品又到读者的,宇宙-文-人的元气流动过程,其本质和运行模式上与"气韵"是一致的.只是"气韵"后来发展成为对各类艺术进行本体性描述的概念,超越了"文气"而在更广大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9.
年初《语文学习》编辑部约稿,颇感意外.我不是名师,连特级教师也不是.可能因发过偏激之论"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才与"名师"有了点瓜葛.要在"名师"栏目自说自话,自愧有鱼目混珠之嫌.但编辑盛情难却,说说我从村级小学走进重点高中、省教研室的"成长经历",也许对青年教师有点激励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分享成长     
"成长",词典的释义是"向成熟阶段发展"。这种发展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态,其表现丰富多彩。种子,从发芽到长叶到开花到结果,是一种成长;人,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是一种成长。生物体的这类成长易感知,可分享,常让人获得成长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于入门阶段;一旦入"错"了门,日后亡羊补牢往往得不偿失.那么,作为刚步入教坛的青年语文教师主要应该做什么呢? 要养"气",养底气、骨气、大气、雅气、勇气与灵气.  相似文献   

13.
教师成长状态是影响教育质量生成的最为核心的因素,而教师成长则又是由成长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划、设计与实践来决定的,当前多样化的教师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成长的方向、性质和持续性,从而使得教师成长的脉络走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实践需要来看,只有维系教师成长的"不断轴",才会在更高水平上带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体会情味,产生语感,才能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象",引起内心感受与情感共鸣,才有可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生命不断成长,使人"成人".然而目前的教育使人成为"器"或者"工具",使人背离了"人的生命成长轨迹."阳光体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道出军队中将领的重要性.在学校中班主任就是一个将领,学生就是手下的兵.班主任的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在家里是王子与公主,大部分学生存在"骄、娇"两气,班主任如没有一定的"手腕",很有可能出现一批"问题学生".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笔者认为新型班主任应具备以下4种素质.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北部的三边一带和关中地区的凤县、宝鸡县西部山区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也有"花儿",这些民歌都是"花儿"文化圈向外扩散、渗透、传播到新的地区以后,经过与当地民歌长期互相融合才逐步成长起来的民歌形态,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造就了这种民歌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是人类成长的起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们才会有一种学习的内动力,才会推动自身学习和钻研,使学习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必需品".  相似文献   

20.
说"有为"     
"有为"的意思是有作为,就是工作做出了成绩,是个极含褒义的词.夸一个人"年轻有为",等于说这个人"前途无量",被夸者一般都会觉得非常受用.其他一些与"有为"有关的词组或短句通常也都有积极的含义.目前,职教界流行一句话,叫作"有为才有位",其积极的意义不言而喻.工作做出了成绩,别人才会重视,或者反过来,要想别人重视,自己先做出成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细细品起来,有人在用此话的时候,似乎隐含着一丝凉意,似乎抱怨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或重视的不够?不管怎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实干是真工夫."有为"开始于"作为",要"干"才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