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妇抚儿乳”的“抚”林嗣环《口技》中“妇抚儿乳”的“抚”字,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抚摸,安慰”。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3.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4.
80后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读《古本小说集成》时,有个发现,初一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口技》被人做过微创手术了:在“妇人惊觉欠身”和“既而儿醒,大啼”之间,下面这些文字无疾而终:“(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教学中,发现了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或反之的逐层递退的形式,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层递”。从其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逐层递进。例如《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相似文献   

6.
<正>【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相似文献   

7.
十种声音、千百齐作四人齐发声抚尺一下大儿醒两儿齐哭儿含乳啼夫纳声夫健妇大呼儿醒、啼妇渐拍渐止夫大呼妇欠伸夫吃语一人大呼.火起’(遥闻)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喷群响毕绝静—动—静—大动—大静《口技》板书@傅祝明~~  相似文献   

8.
《口技》一文,紧扣"善"字行文布局,真可谓句句写"善",字字写"善"。一善,通过正面描写,强调摹拟声音难度之大,直觉刻画口技者之善1、难度大体现在声音种类多。有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声、夫呓语声、儿啼声、妇抚儿乳声……全文共摹拟了二十余种声音。足见声音种类之多。2、难度大体现在每种声音非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非单纯的是富有情境的。  相似文献   

9.
一、意为"不久"没有多久"不一会儿"(1)未几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林嗣环《口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蒲松龄《山市》)(2)寻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3)既而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周密《观潮》)  相似文献   

10.
“隔壁戏”与滑稽说唱与相声艺术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始于明代而到清代已遍行南北的“隔壁戏”。这是一种以口技为主的说唱伎艺。清代人认为相声就是口技或“隔壁戏”。康熙时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注说: “口技,俗名相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一口做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乾隆瞿灏在《通俗篇》中也有近似介绍: “今有相声技,以一人做十余人辩捷,而言不少杂。”嘉庆《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云: “莫说南人辩北音,瞽儿词调朱分明,张来布幔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说     
我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三年级上学期的课本中,有一篇是《山羊和狼》:山羊妈妈出门打草,临行叮嘱三只小山羊,千万提防着被大灰狼骗开门,妈妈敲门时会唱如下一支歌:小山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那是我上学后要学的第一个完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3.
林嗣环所著《口技》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因此,也可大体估计《口技》应该是在记叙性的文体范畴之列.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文章主体前面有这样的引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从其中的“记叙”一词及“如临其境”一语来看,编者应该是认定这是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说     
我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三年级上学期的课本中,有一篇是《山羊和狼》:山羊妈妈出门打草,临行叮嘱三只小山羊,千万提防着被大灰狼骗开门,妈妈敲门时会唱如下一支歌:小山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那是我上学后要学的第一个完整故事。它是那么的吸引我,我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  相似文献   

15.
引入“闭目”学《口技》江苏/吴传贵《口技》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课文生动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真切感受表演的几个场景,体会表演者高...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梁晓声从小就爱学习语文,他总是在未学习新课文之前,做到预习,自觉提前阅读理解课文。他在三年级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山羊和狼》:“山羊妈妈出门打草,临行时叮嘱(zhǔ)3只小羊,千万提防着被大灰狼骗开门,妈妈敲门时会唱如下一支歌:小山羊乖乖(ɡuāi)/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这篇课文是梁晓声上学后,要学的第一个完整故事。他手捧(pěnɡ)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好奇地问他看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就眯起眼注视了他几秒后,什么也没说,若有所思地走了。几天后,老师在开始讲《山羊和狼》…  相似文献   

17.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8.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一册《九个炊事员》这篇回忆录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对战士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句中,“千方百计”意为“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显然,它与“想法”用在一起修饰谓语动词“改善”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根据文意,这两个词语应删去一个,使语言更为简练。为了突出他对战士关心的程度,最好保留“千方百计”,把“想法”删掉。  相似文献   

19.
安公选同志在《“动词谓语句”例句一疑》(《中学语文》92年第7期)中认为中学课本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分析为“主——动十补”不妥当,理由是主语“教室”不可能发出‘打扫’的动作。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关涉到重要的语法理论,不可不辩。第一,初语三册课本明确地将动词谓语句分成“由单个动词充当谓语”和“由动词短语充当谓语。”两种情况,“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是作为后一种情况的例子提出来的。因此,严格地说,其中的谓语不是单个动词“打扫”,而是整个动词短语“打扫得干干净净”。安文实在是误解了教材,而这一误解的实质是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的目光来看“层次分析法”的。前一种  相似文献   

20.
《南方周末》曾以《教科书:删得掉的文字,删不掉的秘密》为题,做了一篇有板有眼的报道。80后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读《古本小说集成》时,有个发现,初一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口技》被人做过微创手术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