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2.
当了几十年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许多事情和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1987年10月25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 ,我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特写《党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至今想来感到怪有意思的。这篇新闻特写并不是写的大会开幕式的台前情景 ,而是大会开幕前半小时首长休息室里的“台后新闻”。这篇报道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上午8点30分 ,邓小平同志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健步来到人民大会堂休息室 ,他红光满面 ,兴高采烈 ,看上去真不像是位年已83岁的人 ,当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向他问候时 ,他又是握手 ,又是抱拳致意 ,显得特别高…  相似文献   

3.
我听过毛泽东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两次谈话,当时没有作正式记录,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新闻战线》编辑部要我写一篇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的文章,我想就把这两次谈话的情景和中心内容追记下来,作为对毛泽东同志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细节如椽     
这是一篇特写,只有450个字。450个字,却成功地记录了香港回归这样一件大事。这篇特写出自美联社记者之手。在我看到的当时记录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我认为这一篇是写得最好的。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曾两次刊载此文:1997年7月1日刊载过一次,2001年7月纪念香港回归4周年时又刊载了第二次。  相似文献   

5.
我60年代初对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产生了兴趣,当时买了三本这方面的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一本是《毛主席诗词手书选集》,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试解》。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调动不少单位,也丢失了不少书,但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有空余之时就翻翻看看,有时也仿照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练上几笔。最初练的是“毛泽东”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连接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学仿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这是我近几年经常练,练得最多的几个字。有时毛主席诗词手书也临习写一写。特别是毛主席诗词…  相似文献   

6.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  相似文献   

7.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8.
路透社广播过—篇报道北京的星期天的特写消息。这篇消息是路透社派在中国的记者写的。熟悉北京的人读过这篇特写,认为它的内容是公正的,而且写的比较生动,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有人说,如果去掉路透社的电头,再作一点微小的修改,这篇特写几乎不能看作是西方通讯社发的消息。下面就是这篇特写: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纪念日;3月8日是河北省邢台地震45周年纪念日。在这泪飞化作倾盆雨的特殊时刻,本刊特地发表柴天禄同志珍藏的45年前在邢台地震灾区所拍摄的几幅照片及当时写下的一篇日记,以志纪念。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立即赶赴灾区视察和慰问。柴天禄同志当时身为北京军区《战友报》特约记者,他奉命全程跟踪采访了周恩来总理在灾区的视察和慰问活动,并在地震灾区连夜写下了这篇纪实性日记。日记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灾区视察、慰问的生动感人的情节。  相似文献   

10.
田流同志走了。今年3月17日黄昏,在亲人的关爱陪护下,他没有惊动别人,静静地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田流结束了八年打游击的生活,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他以新闻、通讯、杂文、特写、报告文学、评论和论文等各种形式,撰写了大量文章,大多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少数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田流去世后,我找到他过去发表的不少文章认真地读了一遍,回忆了在他领导下工作、同他出去采访的情景,在我的心里显现出一个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田流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站得住的记者。 眼睛向下,…  相似文献   

11.
记者同自己报纸的通讯员枪新闻,不是好现象。某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个同志正在赶写一篇报道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记者。他在向记者介绍情况中,谈了自己正在写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和素材,并说此稿将尽快寄给这个记者所在的编辑部,希望能得到记者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位记者当时没提出任何意见。可是,时隔数日,这个记者却在报上发了同一主题和素材的报道,通讯员那篇稿子被挤到废纸堆去了。事后,这个通讯员从那个县了解到,原来这个记者从新闻科出来后,直奔该县,把这条  相似文献   

12.
播音员播音不能像小学生背课本那样一字不拉背将下去,而要像演员那样钻研剧本,进入角色,台词随剧情自然有感情地吐露出来,引起共鸣。 去年春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同志病故。他的家属遵照王震同志生前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到天山。骨灰盒从北京运抵乌鲁木齐那天,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写了一篇新闻特写,详细记述了王震同志的骨灰从北京运抵乌鲁木齐机场,然后安放在人民会堂悼念大厅的过程。作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王震同志热爱新疆人民及新疆人民对王震同志的深切缅怀之情。下面谈谈我在播送这篇特写时是怎样理解与表达此文中的感情色彩的。 我在播这篇特写时,首先把握准了它的基调。这基调即文章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播  相似文献   

13.
我在《大公报》工作了几十年,开始是外勤记者,要说“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我得举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初期,我匹马单枪去访问我军最高司令部这件事。当时经过无数折腾,我都出以最大的耐心,终于遇到了好机会,结果在8月17日《大公报》上海版发表了一篇《司令部中》的“独家”特写,虽然曾被新闻检查所检扣了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的,在工作中常常要同各级领导同志打交道;采访、审稿。我作为陕西日报的记者,在同被群众誉为“铁市长”的原西安市市长张铁民同志的接触中,对他与记者的关系,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同张铁民同志的相识,是从一件带有戏剧性的趣事中开始的。一九七三年夏天,张铁民同志当时是中共铜川市委第一书记。他顶着“文革动乱”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记不清是那位新闻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记者不为民说话,不如回家抱娃娃。”想不到这句名言竟成了我当记者的座右铭。几年来,我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群众的呼声,满怀激情写“读者来信”。4年多来,我在报刊、电台和广播站发表的800多篇稿件,有近三分之一写的是“来信”,受到新闻单位和群众的好评。我写“来信”的想法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萌发的。1982年下半年,我调到咸阳市广播站后,一天,听到省广播电台广播说陕南农民大米多,有的吃不了便用来喂猪。我当时想,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玉米,大米很少,何不写封  相似文献   

16.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7.
1964年春的一天,柯庆施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对当时的解放日报总编辑魏克明同志说:“这次有你们的了,上次跳过了。”接着,他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这年1月同吴冷西同志关于报纸工作的谈话中有关表扬解放日报的一段话:“解放日报比较注意抓思想,抓思想工作,值得看一看。”柯庆施对毛主席表扬解放日报,当然是高兴的,但也勾起他6年前的一桩心事。1958年1月,毛主席给中共广西省委刘建勋、韦国清两位同志写了一封关于“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的信,并附了几份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新华日报》为配合人们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陆续发表了一组《解放思想漫谈》系列评论,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评述当时已经发表的六篇评论。  相似文献   

19.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同志,写了一篇揭露某一工厂1635万元投资项目由于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的稿件,排上了版面,即出了清样,但是报社总编辑为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宣布稿件不用。但是,记者却把这篇稿件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中缝内,于是这一场《谁之过》的官司,就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内部新闻。记者印发了事件全过程的“真相”,要求引起同业的重视。按理说,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便不应发表,把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发表于中缝内,这是新闻界的新闻,首先,记者同志忽视了一条纪律,即登什么稿,一般应当由总编辑决定,而不应由记者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