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2.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可以是来自别人的“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来自自己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通过暗示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4.
李燕 《现代语文》2006,(8):96-97
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不察觉的状态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侧面地、间接地刺激其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洛扎诺夫(Lozanov.G)根据暗示作用的特点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学习活动中除了智慧,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暗示教学法注重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潜意识的影响,注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来向学生实施暗示,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中,言语的暗示力量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暗示?     
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或动作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它可以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施加暗示影响的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而接受暗示影响的人,一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之中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言语的描述和讲解来把握;学生智力的开发也主要靠教师启发式的教学言语来启迪;同时还通过言语把教材的思想因素有机地、合理地传送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情感、加深他们的体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品德。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能否获得成效,与教师的言语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言语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本文着力要探讨的是关于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非言语行为即指言语行为之外的依靠或借助副言语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  相似文献   

8.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9.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个体通过正面事件,正面引导,运用语音、表情、眼神、笑容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刺激影响他人,使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正确的认知和产生正能量的过程。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能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及想象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会明显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心理暗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暗示者言语、表情、手势、体态动作、服饰、环境、气氛等手段,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高梅英 《山东教育》2003,(36):22-23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它作出过定义和诠释《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多采用言语的形式但也可用表情或其他暗号来进行。”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大多采用直观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教具辅助等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及动作训练。而在活动过程中,暗示的应用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辅助效果。一、言语暗示言语是一种特殊的信号,它概括地代表着一类现实的事物,人们用它来互相传达信息,同…  相似文献   

15.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暗示方式是指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的不同载体和渠道。去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程飞 《考试周刊》2011,(91):141-141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具有一种比成人更加强烈的暗示感受性。把暗示的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先提出的。暗示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暗示法,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师生产生默契,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责任心和爱心出发,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以由情境施授;暗示可以采用言语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势,仪态及教学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使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实施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20.
暗示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 ,而教育正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人的身心的活动。暗示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 ,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 ,对于讲究教育艺术 ,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所谓暗示 ,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 ,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暗示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