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阿佤山长期处于“羁縻”统治的状态,因而,佤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历时不长。同时,佤族的国家认同具有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特点。为此,佤族的国家认同可从历程、原因、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进而认识佤族的国家认同状况及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2.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一个既敏感又艰巨的社会话题。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它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佤族在近代社会的反帝斗争中,一方面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促成了佤族社会与中国的政治认同。班洪抗英事件的爆发,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会形态的演变中达成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7.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临沧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佤族人口,其中多数生活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佤族人口总数最多、比例最大的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9.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佤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禁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先民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约定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佤族禁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许多传统禁忌逐渐淡化、松驰乃至消退,同时也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理念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制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担负培养高级人才任务的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实施民族法学教育。民族高等院校通过开展民族法学教育,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制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到民族地区工作奠定民族法制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利用民族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相似文献   

13.
革新时期的越南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越南进入革新时期以来,采取了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权利、利用多种形式办好民族学校、在招生和生活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照顾政策;重视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少数民族群体的素质和经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越南的民族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民族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相似文献   

14.
族裔集团是组成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砌块.在现代国家中,有许多民族社会都承认不同的民族集团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但在美国这样一个基本由外来移民族裔集团组成的国家里,宪法却没有规定"民族权利",同时也反对搞"种族均衡".比较之下,美国对于在大民族体之下出现小民族体的防范是严于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在对民族政体的认可方面,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否定性典型,这是美国族裔关系调控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排外民族政策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Yip T  Fuligni A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5):1557-157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links among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N = 96) global ethnic identity and their ethnic behaviors, ethnic identity sa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ased on daily diaries collected over a 2-week period. The daily association between engagement in ethnic behaviors and ethnic salience was positive regardless of overall ethnic identity. The daily-level association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salience and well-being, however, was dependent on adolescents' global ethnic identity. Among adolescents who were moderate or high in global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salience was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well-being at the daily level. In contrast, the daily association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salience and well-being was less strong for youths who were low in ethnic identity. Additionally, a higher level of salience and a weaker association between salience and negative symptoms was found for girls than for boys, and older youths reported a weaker association between salience and positive symptoms than did younger youths.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族教育公平发展的制度保障,民族教育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成员公平地享受教育权利。长期以来,涉及民族教育政策的部分研究者却惯用普通教育政策研究的思维和套路,站在普通教育的立场上,对民族教育政策进行"指手画脚"的评判,殊不知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尴尬的两难。研究认为,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两难的实质是对差异和公平的权衡;是权衡民族教育决策者价值取向的体现;两难的消除也是未来民族教育政策改革的目标和理想。  相似文献   

18.
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在后金政权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清朝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政府突破了“华夷之变”的局限,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积极倡导教育,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少数民族轻视教育的观念。通过广设学堂,推进普及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少数民族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对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其政策在实施中尚存在不足,但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双语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五种,即:地域性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型、地域性少数民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型、少数民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汉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下逐步形成了“普通双语”、“特殊双语”、“辅助双语”、“高等专业双语”等不同层次的双语教育类型,以及“民族语主导”、“汉语主导”、“民汉语兼用”等双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