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0年来安徽贵池傩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贵池傩戏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驱邪纳福为目的的祭祀性民间戏曲艺术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僻静封闭的山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保留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本文从傩戏资料的整理、傩戏形成的时间问题、面具艺术、剧本研究、文化内涵的解析、傩戏的特质等方面,对近20年来学界关于贵池傩戏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性的梳理综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学术背景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兆乾先生是国内较早从事傩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多年执着于田野调查以挖掘贵池傩戏内涵丰富的田野文本,进而从理论层次、学术层次来探寻贵池傩戏的文化底蕴,改编创作了一系列贵池傩舞傩戏,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动了贵池傩戏跨出山村,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贵池傩戏的传承脉络和影响因素,挖掘隐藏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的贵池傩戏中的原始的健身价值,进一步拓展贵池傩戏在地方体育旅游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以引起人们对贵池傩戏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安徽贵池傩戏傩文化研究的现状、贵池傩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贵池傩的研究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整体思考,并对贵池傩的研究方法、调研形式、研究的重难点问题等提出了一些构想.这些思考与构想有助于深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贵池傩的学术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6.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贵池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它汇聚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信仰与祭祀活动、称谓及沿革、经济来源、活动日期与“菩萨坐堂”、仪式与演出等几个方面,对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描述。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昭明太子甚至成为江西、安徽贵池傩戏祭祀的神灵.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之所以历时千年仍被后世奉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选>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关,也是佛教世俗化、国家、民间等各种力量的推崇与神化的结果.佛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吸引信众,将昭明太子吸纳到自己的神学体系中大加推崇;国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民间则因其"神力"将他奉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8.
贵池的傩事中最为抢眼的是其表演的空间、场地以及穿着服饰的色彩。文章通过色彩空间的有效转换,营造出贵池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通过场地的色彩的摆放,彰显贵池傩作为乡人乡傩的自然亲润的神秘朴实之美;通过跳傩者穿着的服饰,还原了贵池傩的驱邪攘灾、祈子延年、纳福招财的恒常主题。  相似文献   

9.
该文认为"黄金四目"可释为"黄金四面",即铜制的四面神像,是上古民众祭拜华夏祖先兼众巫首领的黄帝的宗教表现,黄金四面多与祭方、祭社的原始宗教仪式密切相联,今安徽祁门、贵池等地傩戏傩文化中多有此类原始意识的遗存.池州市贵池区桃坡乡诸地傩祭中礼神供盘上插刀当系古代副辜祭法之遗意.  相似文献   

10.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