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字宋卿。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应张之洞之召,随德国教官训练湖北新军,擢任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时,曾亲手杀害起义士兵,旋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  相似文献   

2.
徐立刚 《历史档案》2011,(3):96-104
武昌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人正视自身军事实力、财政实力不足的现实,审时度势,南北议和,以实行民主共和为前提条件,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从而结束满清封建帝制,南北统一于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尽管辛亥革命的结局不尽如人意,民国初年的政局还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民主共和新局面——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党派团体纷纷成立,北京...  相似文献   

3.
名人手迹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字宋卿.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应张之洞之召,随德国教官训练湖北新军,擢任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时,曾亲手杀害起义士兵,旋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相似文献   

4.
2012年12月6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夜场专场拍卖会,拍卖"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总计146个标的,100%成交,总成交价人民币6709.215万元。其中共计有287件信札,包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件、康有为信札23件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人,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与林徽因定礼细节等;另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5.
辛亥武昌起义后,张绍曾等人发动"滦州兵谏",清廷被迫颁布"十九信条"。远在日本的康有为判断清朝已经成为"虚君共和国",因此提出"虚君共和"主张。但"排满"主义深入人心,康有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倡议以衍圣公为"虚君"。对此,中外南北各派势力反应不一。袁世凯及北洋派坚决反对以"衍圣公"为虚君,曲解"虚君共和"以为己用;无论"虚君共和",还是以衍圣公为"虚君",革命派都坚决反对;南方立宪派张謇等人私下对以衍圣公为"虚君"提议略有兴趣,但毫无言论与行动上的支持;北方立宪派许鼎霖等人赞同"虚君共和",但对改衍圣公为"虚君"并不赞同。至于列强,则视以衍圣公为"虚君"为解决中国时局的方案之一,并无偏向。康有为此项政体设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廖宇春助袁胁迫清帝退位的一件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廖宇春于武昌起义后,来往南京与北京之间,与黄兴等订立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五项条件、与袁第一军胁迫清廷宣布共和三项办法以及调曹辊一镇至北京“运动武装解决共和”等项活动,章开沅、林增平著《辛亥革命史》已有所述及。这件档案史料,对廖宇春上述各项活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特予公布,供研究辛亥革命史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梁启超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行动与政治事件,作为康有为最为重要的学生、助手、战友,梁启超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维新变法也成为梁启超思想形成的关键事件。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扬"变法图存",为维新变法做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蕙仙主张妇女解放,并参与办报,是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并且其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李蕙仙是<女学报>的主笔之一.  相似文献   

9.
书香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一书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电影剧组独家授权的小说完整版。本书真实展现了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林觉民、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风云人物,精彩再现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  相似文献   

10.
匡萍 《兰台内外》2013,(3):20-21
岳麓山上静卧着的民国元勋、近代军事家蔡锷,是1916年中华民国颁布《国葬法》后,以国葬之礼下葬的第一人。年仅34岁就去世的蔡锷,以一人之身公开讨伐袁世凯,首倡维护共和,被赞誉为"护国将军"、"共和将军",他一直被公认是中国职业军  相似文献   

11.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发表的47件档案史料,反映了辛亥武昌起义后,清王朝上下在惊恐慌乱的同时,立即纠集军队,先派陆军大臣荫昌去武昌前线进行镇压,但在士无斗志,将不用命的情况下,又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并按照袁的部署,围攻武汉起义军,企图扑灭革命烈火的具体经过情形。这次公布的档案史料除注明出处者外,皆选自清外务部卷宗。  相似文献   

13.
用耳目喉舌对于人体的作用来比喻报纸对于国家和党派的作用,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指导办报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国,戊戌变法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梁启超,率先把西方这种报刊思想介绍到我国,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办报活动。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针对我国列强侵逼,朝廷腐败,国家面临危亡的局面,积极鼓吹变法维新,实行改良。他们创办报纸,为改良变法制造舆论。一八九六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办起了鼓吹变法的《时务报》,梁启超任该报总撰述。他在该报第一册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  相似文献   

14.
匡萍 《兰台内外》2013,(4):15-16
岳麓山上静卧着的民国元勋、近代军事家蔡锷,是1916年中华民国颁布《国葬法》后,以国葬之礼下葬的第一人。年仅34岁就去世的蔡锷,以一人之身公开讨伐袁世凯,首倡维护共和,被赞誉为"护国将军"、"共和将军",他一直被公认是中国职业军人的典范。但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并不非常清晰,那么,他用34年的时间演绎了怎样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5.
王树恩 《档案天地》2011,(10):18-23
一、抵押国宝在武昌起义隆隆的炮声中,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后,就宣布退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此被推翻了。根据在袁世凯主持下革命军与清王室达成的《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清帝仍然保持着皇帝尊号,并暂居紫禁城之内;民国政府待遇之以外...  相似文献   

16.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曾任直隶州知州、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早年以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期问入张之洞幕。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他参与了张之洞大部分政治活动,二人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我国出现的变法图强维新思潮,在我国近代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搅动了封建统治的一潭死水,激起了一层层救国浪花.其中,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藏书事业,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保守开始过渡到开放的.维新派在寻求自强富国的种种探索中,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欲振中国,在广人才",因而他们大力鼓吹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把废除八股科举、兴办新学,建立各种强学会,建立开放的藏书楼等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官私藏书,不是只供达官显贵阅读,就是只供藏书者本人阅读,对外根本不开放.显然,这样的藏书根本不适应维新派广育人才的需要.因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为打破传统的藏书方法奔走呼吁,甚至亲自实践,郑观应、李端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是其代表人物.而王韬等香港派的维新人物,不但是维新改良的先驱,也是大力提倡建立公开阅览的藏书楼的早期人物.王韬原名王利宾,1828年生于苏州甫里,1862年以通太平天国罪被清政府追捕而逃往香港.他曾先后到过英、法、俄、日等  相似文献   

18.
“珍档秘史——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展”于2008年11月25日开幕。展览牵涉到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涉及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翁同稣、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袁世凯等数百名人。大到老地图,小到药房便条,盛宣怀生前为何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收藏?上图专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  相似文献   

19.
书架     
《报林求索》2012,(10):159-159
<正>《梁启超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作者:解玺璋价格:72.8元出版时间:2012年10月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广大华侨功不可没。孙中山在谈及辛亥革命及民国创建时,曾说"华侨乃革命之母"。他还说:"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辛亥革命前后,华侨的贡献至深且巨。越南华侨在孙中山思想的感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为革命筹措巨额经费,照顾流亡越南的革命志士的生活,抚恤保护革命志士的家属,维持革命火种在海外的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