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宁 《新闻记者》2007,(8):73-75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与蒸气机和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发现"世界在变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出现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5,(Z2):76-77
<正>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主机时代,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时代,90年代至2000年的互联网时代,以及2010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改变了被传统互联网海量信息"压迫"和"奴役"的状态,对信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能随时随地从"口袋"中掏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一、网络环境下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电信法》规定任何电话公司不得阻碍接通非本公司用户的电话开始,网络中立的概念就获得广泛认可并在互联网形成初期得到延展。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内容的发展,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内容提供商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并日趋激烈,行业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网络中立"问题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是否需要从政策或法律层面对"网络中立"进行规制。本文通过对网络中立这一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研究方向的梳理,剖析了网络运营商、网络内容提供商与"网络中立"的关系,揭示了网络中立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方兴未艾的多媒体数字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报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计算机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报业在进入21世纪后,数字化步伐加快加大,传统报业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已经并不断与各类新传播介质、新传播终端实现对接、融合,并产生出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提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至今,世界信息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下一代互联网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重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提供了契机。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多元主体的信息传播机制、开放融合的信息治理机制和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信息产业机制,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重构世界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韩冰 《兰台内外》2020,(5):59-60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强调实现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的实时互联及资源共享功能,为传统行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为与"互联网+"时代保持同步,图书馆也应转变思路,将"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作为打造服务平台的基本参照和战略指导,从而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平台之局限性,推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朝着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赋予互联网以“第四媒体”的概念,今天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理所当然受到我国新闻传媒的关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在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13,(6):10-11
第五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于2013年5月7日至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GMIC的主题为"重新定义移动互联"。至今已举办四届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是由长城会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业界的重要年度活动。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新闻前哨》2007,(8):63-64
中国的计算机网络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自1995年开始接受互联网入网申请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广泛应用在生产、服务、生活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被称之为是"印刷传播阶段"。这一时期,报纸、书刊等基于印刷技术的传播媒介繁荣发展,带领新闻信息传播业进入到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传播从纸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工程》2012,(10):12-13
2012年9月11日-9月14日,2012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开放.诚信.融合——迎接移动互联新时代"。云计算来势凶猛,创业论坛最火爆。纵观整个互联网大会,若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应该可以胜任。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之于人类的影响,人们的理解更多地还停留于技术手段与功能体验的描述中。其实,互联,首先是一种精神的交互与共享,而非关系的碾平和连结。由移动通讯网、电视有线网和无线网构成的网络场域,其发展趋势必然是"三网融合"与"三屏对接"。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媒体所处的真实生态。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下,一向崇尚"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其专业自信正在遭遇数字化渠道与技术的一再威胁。人们越来越急切地提问自己也提问业界:新媒体崛起的"支点",除了"内容为王"的资源优势之外,更取决于能否实现"用户为王""影响为王""渠道为王"和"传播为王"?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之后。正步入良性发展的阶段。移动互联、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宽带应用、网络出版等新的赢利模式正方兴未艾.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互联网资源的基本概况,主要互联网资源工具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及主动推送服务,通过VPN技术实现图书馆网络互联,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08,(5):60-60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截至今年2月份,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在2007年底,这一数字为2.1亿人。据了解,今年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同时,将不断改善我国互联网发展环境。完善互联网管理的基础保障工作,建立互联网发展与安全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解决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创新的范式,将为图书馆服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服务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调查法与实地调研,在分析"互联网+"与图书馆研究现状基础上,对业务流程重组、用户体验、跨界合作、智能互联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具体实施提供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9.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指引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再到智慧博物馆,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博物馆实现了从"物、人"二元关系到"物、数字、人"静态单向二元信息传递,再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关系的转变。这其中,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功不可没。文章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技术在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网上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琼 《中国博物馆》2000,(2):69-73,68
一、网络和博物馆一些媒体开始了新世纪倒计时,21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网络”成为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据说在中国,“上网”一词在近年所有流行词汇中名列前茅。今年1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中国互联网用户截止到1999年底有890万,4月5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播报的数字已经超过900万。根据IDC预测,到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发展到3989万。另外,2000年3月30日,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交换中心———北京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开通,中国主要互联网间互联带宽由原来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