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娇红记》被王季思先生归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其悲剧性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哲理三个层面,对《娇红记》所体现的爱情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作初步探讨。这三重悲剧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文学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当下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多半是历尽淬炼后所得的结晶。然而,披沙拣金之余,文学史家们是否真能以眼前珍珠拼凑出时光隧道中曾有的光彩?《娇红记》便是一度被尘封的明珠。正当大量小说在明清两朝以各种千姿百态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之时,她却没人注意到。于是唐传奇到宋话本,元杂剧到明传奇,以至于明清小说的出现,众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史演变合理化了。唐传奇如何进展到白话章回小说《红楼梦》的鼎盛问世?缺口被遗忘了。《红楼梦》的悲剧基因从何而来?或远溯自唐传奇中莺张相恋的蛛丝马迹,甚或归因于作者的天才英纵?本文将揭去《娇红记》千古以来面纱,针对它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与示范性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还与《娇红记》该有的历史原貌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以"图书学分类"著录通俗小说,以区别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的"文学史分类"。在学术源流上,孙楷第在总目上"沿宋人之旧",以宋代说话家数作为分类的理论依据,是通俗小说专科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体现,与这一时期逐渐深化的小说史观念殊途同归。在分类特点上,孙楷第虽在子目设置上"依小说史略",却在具体实践中与"文学史分类"呈现出"编目"和"撰史"的本质区别。在创新意义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基于对稀见小说文献的搜辑,首创"劝诫小说"子目,以此为个案,可一窥孙楷第对小说文献的发现、著录、归纳之功。孙楷第对通俗小说的编目实践,足以作为一家之言而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6.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7.
何和平 《文化学刊》2023,(10):202-205
笔者以敦煌《论语》的经文为研究对象,以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群经类论语之属》为底本,以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为校本,以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为参校,并以传世的版刻《论语》及诸家校记为佐证,发现:1.敦煌《论语》未有定本,写卷异文较多,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同义字、避讳字、讹字、羡字、夺字、乙字九种,可据此管窥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2.敦煌《论语》的校记已出,但以敦煌写卷《论语》为基础,以传世版刻《论语》为辅助,既可互证张氏校记之已言,亦可补注张氏校记之未言,尤其是乙字与同义虚字(词)方面。  相似文献   

8.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所录的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带有明显的受中国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其中《越井传》与中国古籍《才鬼记》《南海古迹记》无文献因袭关系,而与中国唐代裴钅刑所撰《传奇》之《崔炜》篇有共同的中国汉唐神仙道教母体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同一篇文章常常存在于多种地理方志文献中,而这些方志文献存在着节文与全文之分。以《全宋文》为例,其中的很多文章即源自地理方志文献,而《全宋文》编者在采录时有时会因疏忽而采其节文,忽略其全文。本文以宋代佛教寺院碑记文为例,根据地理方志文献,对沈辽《复放生池碑记》、杨幼度《重修法喜寺记(略)》、莫俦《淀山建塔记》、闻人符《灵池寺重建大佛殿记》四篇碑记作了补充修正。通过对《全宋文》节文与全文问题的简单辨证,笔者意在提醒学人在利用《全宋文》时,在阅读方志文献中的文章时,应该仔细核查、辨析,防止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容闳作为近代联通中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用英文写成的自传被译成中文,以《西学东渐记》最为著名。容闳个人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不仅是经历者,还是参与者,因此该文从史料角度再读《西学东渐记》,不仅通过容闳的视角探究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交往,也了解到“留美幼童”计划的成型和夭折,还通过容闳经商之路再现了近代的中国社会图景,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爱国心以及不断为祖国前途命运而寻找出路的努力和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释之学,并以其谨严而创新的体例影响及南宋《诗经》集解体注疏的发展,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诗经》学散佚文献,体现着宋代《诗经》学的突出成就,在《诗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嘉 《文化交流》2012,(6):49-52
提到海飞,很少有人真正认识或是了解他。采访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热播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等剧的编剧,同时身兼杂志主编等职务。我觉得作家好像骨子里都带有些许清高和傲气。但在见到海飞后,我的所有想象全被否定,他很随和,也很幽默。与他聊天,会被吸引着去仔细聆听,听他的过往,听他为写作付出的全部。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庆元党禁张义德庆元党禁是南宋政治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这个事件,历来评价不一,迄今仍无定论。近读刘黎明先生著《陆游悬案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揭秘》)一书,对陆游为韩胄撰写《南园记》、《阅古泉记》遭到非议进行了辩白,所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蜀石经《孟子》刊刻者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未能达成共识。根据有关资料证明,刊刻蜀石经《孟子》实始自席贡,成于彭?,而宣和末年席益入官成都,见石经刻成,乃刻石为之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所征引的那句"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正是出于席益的这篇记文之中。  相似文献   

15.
应湖北省恩施州和宜昌市的要求,我们邀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中国报道》、《对外大传播》等中央涉外新闻单位12位记者组成记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一部用昆山腔谱曲革新后的剧目,《浣纱记》对后世的戏曲文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使昆曲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浣纱记》以《泛湖》作为结尾,含意深刻,本文将探寻以此作结的意义和影响,以剖析其文本创作的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本非同一般的书在作者蒲松龄成书后并没有刻印,而到乾隆中期,《聊斋志异》从作者家乡山东流传到浙江,在严州首次刻印。也就是说,《聊斋志异》的初刻本是在浙江建德刻印的。《骨茎琐记》说得很具体:“《梦阑琐记》云:《聊斋志异》,乾隆三十一年,莱阳赵起呆守睦州,以稿本授鲍以文廷博刊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加强湖北省改革开放的对外宣传,加大对投资软环境的对外宣传力度,应中共湖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的邀请,由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今日中国》杂志、中国网和《对外大传播》等7家中央涉外新闻媒体组成的记团,于2002年3月25日至29日在湖北省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访。湖北省省长张国光于3月27日会见了中央涉外新闻媒体记团并接受了记的采访(本刊将于下期专刊出)。采访团赴湖北省的仙桃市和黄石市,围绕湖北的投资环境、民营企业、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参观和采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史源远流长,经汉、唐至宋、金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从崔令钦《教坊记》所记唐代伶人的隐语行话"诸家散乐,呼天子为崖公,以欢喜为蚬斗,以每日长在至尊左右为长入",到宋元明的《圆社锦语》《绮谈市语》《金陵六院市语》《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行院声嗽》,多与梨园行当密切相关,且宋元戏文、话本更是夹杂许多诸行百业的隐语行话。这一微观事物,自是不会从有过《迷史》研究的钱氏的视野漏过,而且又成就了一项抉隐发微的拓荒性成果,那就是一部篇幅不大但却语料文献高度集中的《市语汇钞》。  相似文献   

20.
范雅君 《文化交流》2013,(10):41-44
单士釐,一个对今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却因《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而为历史所铭记,其中《癸卯旅行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从闺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单士釐亲笔记录了海外的风土人情与自己的经历感想,这在近代中国的女性中是极为罕见的。 清咸丰八年(1858)单士釐出生在浙江萧山。单氏是当地的旧家望族,单士釐的父亲单棣华、叔父单沅华均以研究宋学闻名。太平天国时,单家迁徙到海宁硖石。单士釐幼年失母,跟随舅父许壬伯读书生活,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这不仅成就了单士釐深厚的文化素养、成熟的知识兴趣,也为其日后走出国门,记录下旅行的所见所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