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小平 《课外阅读》2010,(12):51-51
一个小偷问智者:“一个人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吗?” “当然会!”智者说。 “假如有一天我偷得许多金银财宝、而这件事又始终没被人发现,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小偷说。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者”,“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鸿儒”与“白丁”的意义都有其来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4.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9):25-25
小学语文课文《给颜黎民的信》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句话有两个地方的搭配似乎不当。首先是"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是一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是“地方”,“一件”是它的一个定语。现代汉语里只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件……地方”这样的搭配习惯。其次是动词“通知”与第二个宾语“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的中心语搭配也不当。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相似文献   

6.
邵力 《小学生》2007,(4):34-34
“淑男”楷模——王健在我们班,王健可是个标准的“淑男”!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时我们踢足球,正好缺一人,我们就去请王健。哪知王健竟然说:“踢足球太危险了,这种危险的事不适合我。”我答:“有什么事不危险呢?”王健说:“当然是看书。”“什么?天底下居然还有这种人?”请不动他,我们就识趣地走开了。  相似文献   

7.
<正>“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中。讲的是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还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9.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做了错事(事,有大有小,或者能算个事儿,或者根本算不上个事儿),家长就要“说”孩子一顿。“说”,是正常的,但是怎么说,都有讲究。会“说”的家长,就理“说”事,是多大的事就“说”多大的事,决不夸大,当然也不能缩小,尤其不因为一件  相似文献   

10.
周末晚上,爸爸妈妈和我决定放松一下,我们三个人打牌。打牌前,我留了个心眼,说:“我们立个规定,赢牌的人可以让输牌的人干一件事情,输牌的人必须完成。”妈妈赶紧说:“那要看是什么事,不合理的事可不行。”我向妈妈眨眨眼说:“当然是合理的要求。”我开始分牌,没想到爸爸的牌特臭,连做了三把下游,而我次次都是上游。于是我放下牌,装腔作势地说:“我要爸爸做一件事了。”然后又拖长声调说,“让我想一想,做什么事呢———”这时爸爸赶紧申明:“做不到的事不能提。”我狡猾地一笑:“你肯定能做到。那就是———你大声地、清…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日日夜夜在想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小偷”。我把这件事讲给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院子里的小伙伴,他们都哈哈大笑说:“你什么不当,偏(piān)要当个小偷,笑死我了。”我笑了笑说:“你们误会了,  相似文献   

12.
吴耕武 《海南教育》2014,(24):20-20
记得当年风行“引探教学法”的时候,数学科组在备课时重要的事是设计每堂课提问的问题。大家围在一起说教材,谈学情,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都觉得数学课中的“问题”的设置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要准确地反映知识结构的重难点,必须有启迪作用,有难度,而难度又要拿捏好,要“跳一跳就够得着”,通俗地说“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有一定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3.
“谢谢”是礼貌用语中的一种。通过它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说一声“谢谢”很容易,但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我小时候是一个完全不懂得“谢谢”有多么重要的女孩,只知道一声“谢谢”对自己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五六岁时,我还不会独立做好一件事,哥哥姐姐经常帮助我。我不但没有答谢他们,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这使哥哥姐姐感到失望和无奈。到了一年级,我还是没养成说“谢谢”的好习惯。每当别人帮助了我,我只是对他(她)笑一笑,难得有一次会说声“谢谢”。这声“谢谢”从我口中说出来是多么艰难啊!别人听…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对记叙文的各种不同情况,作“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这样的概括和描述不科学。大凡记叙文都要写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记叙文中“人”和“事”分割开来,说“这是记事的”,这是记人的”或说“谁主”、“谁次”。因为记叙文中的“人”靠“事”来表现;“事”以表现“人”为目的。记叙文中的“人”和“事”相辅相存,血肉相连,辩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事没有人参加的,也没有哪个先进或落后的人物没有事实表现的。写“事”目的在表现“人”,  相似文献   

15.
跳“山羊”     
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孩。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有哪一个人故意气气我,我就不服输,做到底。有这么一件事,它使我难忘。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下午的体育课上,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跳‘山羊’。”同学们听了,都高兴地雀跃欢呼起来。我们排好队,准备跳。第一个跳的是朱梦琪,瞧!她跳得多好啊!可是我跳不过去,心里别提有多难为情了。可是,我想:万事总有开头嘛!有哪一件事是一上来就会的呢?站在旁边看的女同学却冷潮热讽地对我说:“你还大队长呢,连这么简单的跳‘山羊’都不会,算什么?”还有的同学说:“你根本不是跳‘山羊’的这块料。”我听了,气急了,心想:你们说我笨,不是跳“山羊”的料,我就偏偏要学会它,到那个时候,看你们怎么嘲笑我?  相似文献   

16.
如何深化当今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教学做合一是我们的根本主张,经过试验,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最有效力的方法,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任何把“教学做”三者割裂开来的看法都是一种误解。他所说的“合一”实际上就是有机的结合,“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而它们的中心则是一个“做”字,即实践。教学做三者在“做”字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此可见,陶行知先主完善而科学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因…  相似文献   

17.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我在学校工作中,得知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四年级的三名男同学去游园,路遇一个迷路的三四岁小孩,仨人一商量,要做好事——把小孩送回家。可是问他住在哪里,他只喃喃地说:“王串场……平房子。”其中两个同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瞧不起老百姓,何“德”之有?何况还是“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而芳名远扬)呢。当时,我对该生(唐洪等)的质疑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即表扬了他,还号召其他学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紧接着,我调整了原来备好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听说了吗?八角镇黄家店子出藤仙了,很多人都来看呢。”一来到学校,就看见许多同学围在一起神秘地议论着,我也好奇地围上去,一打听,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一根比大人的手臂还粗的树藤缠在学校屋后的一棵近百年的老树上,又爬进值班室里,学校请当地农民检修房子,这些人便想砍去树藤,谁知刚砍了两刀,树藤就“哗哗”地流起“眼泪”来。这些人吓了一跳,以为伤到了“藤仙”,再也不砍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秘,有人说要放炮,有人说要挂红,还有人说自己亲眼看见藤仙晚上变成人出来玩儿呢,一时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 真奇怪,一根树藤怎么会成“仙”呢,我怎么也不明白。不信吧,这些人又说得有鼻子有眼;相信吧,老师又常常教育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就这样,我赶忙拿起刀向山上跑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