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没有复杂的情节,突出描写了主人公哈勒尔矛盾的心理特征,即人性与狼性的并存。黑塞以此探索了为摆脱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所走的内向之路。  相似文献   

2.
根据著名学者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将《荒原狼》分为三个叙述层次:《哈里·哈勒尔自传》是主叙述层次,《出版者序》为超叙述层次,《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论文属于次叙述层次,各叙述层次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荒原狼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新小说派是战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兴起,后风靡欧美的一个新的现代文学流派.所谓"新",一是表现在它反对以往各个时期的一切小说传统,建立起随着时代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小说体系,并致力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写作技巧上的革新.二是它反对作家的主观介入,不表现作家的任何倾向."创作时他只能考虑艺术问题."艺术不是美化作者的'信息'的彩色信封."(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论》)  相似文献   

4.
要想矫正一个扭曲的灵魂,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将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德语作家赫尔曼·海塞塑造的“荒原狼”,郁达夫笔下的“他”,便是一对毁灭后而再生的艺术形象。 “荒原狼”哈立·哈勒是将自己置于梦幻似的荒诞的魔术剧中,让虚拟的社会形态淹没他变态的原形,从而获得一个新的人生;而《沉沦》中的“他”,这个患有时代忧郁症的中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得奖中篇小说《年月日》没有任何积极的创新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都留下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影响的印记。还有着明显的摹仿蒲松龄小说《狼》里的“人狼之战”情景。有的细节与萨特小说《墙》有惊人的相似。有的故事的叙写,则受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影响。小说使用的语言,表现了一种有玻坏性的倾向:不顾语言发展规律,任意肢解文法句法。它的致命伤表现在:观念浮露,思想干瘪,情感虚娇,艺术苍白──是一部故作深刻老道的失败之作。  相似文献   

6.
赫尔曼·海塞 (1877— 196 2 ) ,德国小说家、诗人。出生在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 ,父亲是一个牧师。海塞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当一位诗人 ,青年时出过两本诗集 ,但反响平平。 190 4年 ,他的长篇处女作《彼得·卡门青》发表后一举成名 ,此后终身专事写作。他是德语作家中产量最高、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政论。主要著作还有 :《克洛尔普》、《米德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德》、《玻璃球游戏》等。海塞 1912年移居瑞士 ,192 3年加入瑞士国藉 ,故有人称他为瑞士作家。“由于他的…  相似文献   

7.
《荒原》──“人间地狱”中人类自救的再创神话谢占杰本世纪20年代初,艾略特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荒原》,这个作品象一颗重磅炮弹,震动了西方文坛,一下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攻击它,如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认为,它是作者给英美文学界带来的“一大祸害”...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当代文学中,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是以反对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力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表现出自己的“新”的特色的,在这面旗帜之下,作家们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娜塔丽·萨洛特和罗布—格里耶为代表,形成了两个极端。娜塔丽·萨洛特代表的是心理现实主义。她认为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只写出了事件和人物的表面真实,“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自成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象木乃依一般地死硬僵化。”(《怀疑的时代》见《新小说派研究》)所以,她宣称,当代小说重要的不是“继续不断地增加文学的典型人物,而是表现复杂矛盾的同时存在,并且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1888—1965),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大师之一。在他身上融注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全球意识和超前意识,凝聚着批评家的机敏睿智和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他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狂故不羁,在20世纪的“荒原”上纵情奔驰,表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反叛精神。他的诗作《荒原》以哀惋悲凉的格调,抒发了现代人的“荒原意识”,达到了现代主义诗坛的巅峰。《荒原》是一部晦涩艰深的现代经典作品文本。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读懂,但大家又都被它迷住了。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     
艾米尼·勃朗蒂乃《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妹。她的小说《呼啸山庄》超越了时代的限囿,以精湛的文学艺术戏剧性地再现了后来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本能冲动。小说奇特的性格塑造手段、怪异的情节发展过程,总能给人提供全新的启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方达长篇小说《汤姆·琼斯》发表于1749年,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亨利·菲尔丁(1707—1754)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与气势,它不仅是菲尔丁本人的代表作,而且标志着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  相似文献   

12.
《守财奴》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写于一八三三年。在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中,它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这部小说,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寻常的家庭悲剧,但巴尔扎克却匠心独运,赋予它以时代和社会的内容,使其成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外省生活的风俗画。小说结构谨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它问世一个多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自1922年发表以来,由于缺乏明显的结构框架,致使批评家们对它的评论始终没有定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称之为不朽之作,也有人说它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支离破碎,毫无结构可言。人们曾用“荒原上的风暴”(storm over “The woste land”)一语来形容这首诗发表以后所引起的巨大轰动效应。R.E.鲁尔认为这首诗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性的、最有影响的诗”。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艾略特今读》中说这场“荒原上的风暴”是一场有修养  相似文献   

14.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1799年——1850)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卓越的代表.最主要的作品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最重要的小说有《高老头》、《幻灭》、《农民》、《贝姨》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一《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人物不多,结构简单,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却深刻有力,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尔扎克对它感到“很满意”,认为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浅议《呼啸山庄》自传体小说的一面,从人物形象的创造探析作者的心态,及其对小说荒原世界的依恋。因为现实中的“荒原”曾赋予她生命,赋予她幻想和创作的源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荒原的陶醉与幻灭,正是作者难舍的“荒原”情结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法国现代文学中声誉极高的小说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佳小说之一。发表于1927年。本世纪初,当莫里亚克开始登上文坛之时,被称为反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和“新小说”思潮以普鲁斯特,纪德为代表正在法国以及欧洲崛起。他却执着于维护和弘扬以巴尔扎克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苔蕾丝·德斯盖鲁》和《盘缠在一起的毒蛇》(1931)等作品后。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1952年,瑞典皇家学会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对心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形式,以强  相似文献   

19.
195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位蜚声法国文坛的当代著名作家,而他的代表作《苔蕾丝·德斯盖鲁》在法国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现就《苔蕾丝·德斯盖鲁》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中篇,这是作者用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以法国波尔多农村土地资产阶级的家庭悲剧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女主人公苔蕾丝豆蔻年华时感情丰富、耽于幻想,生活在陈腐、滞闷的氛围中,渴望真正  相似文献   

20.
在法国存在主义作家中,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名望仅次于萨特的一位。在一般对她及其作品不甚了了的人看来,其大半原因是由于她与萨特之间作为终身伴侣的特殊关系所致,然而,近些年来,通过对波伏瓦作品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越来越多地承认波伏瓦成就的独立地位,认为她足以在本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文化思想界占有一席之地。德·波伏瓦的著作很多。她创作前期主要是写小说,后来则专门发表思想论著,她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以及一些政论色彩很浓的旅行随笔。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女客人》、《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和《名士风流》,短篇小说集《美景》,剧本《吃闲饭的嘴》。在思想论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性别》。德·波伏瓦与萨特一样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作品明显地表现出干预政治和生活的倾向,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性,充分表达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本文试从生命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入手,将她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