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育儿压力不仅会对承担主要育儿责任的母亲的身心健康及其育儿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家庭生活质量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为了解当前0~3岁婴幼儿母亲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支持性生育政策下的育儿压力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南京市201名0~3岁婴幼儿母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0~3岁婴幼儿母亲的育儿压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育儿环境不完备”“育儿束缚感强”“体力不济”是其感觉最有压力的方面;家庭结构、孩子年龄以及流产经历对母亲育儿压力有显著影响,主干家庭的母亲的育儿压力低于核心家庭的母亲,孩子年龄越大母亲育儿压力越低,没有流产经历的母亲的育儿压力低于有流产经历的母亲。政府应协调各方力量,建立“政府引导、家庭主体、多方参与”的社会育儿支持体系;母亲应及时补充现代育儿知识,形成积极的育儿态度;家人应给予母亲足够的家庭关怀和有力的育儿支持,由此齐心协力构建起家庭与社会“共同育儿”的良好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21-124
家庭育儿面临很多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来看,构建育儿社会支持体系需要明确以国家层面为引导、以家庭和早期教养机构为核心、以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为辅助的支持主体结构,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增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提升婴幼儿保健服务、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社区育儿环境、普及社会育儿意识等多种途径来初步构建我国的育儿支持体系,培养社会育儿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引发家庭育儿焦虑,影响生育意愿,地域育儿支援事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地域育儿支援事业作为日本育儿支援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最初的政府单项型育儿援助,逐渐完善形成了多元主体协作下的普惠型与成长型育儿支援体系。主要通过充实地域育儿服务与保育服务、构建地域育儿支援网、开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完善育儿经费支援政策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育儿焦虑,对提升女性就业率、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地域育儿支援事业也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如志愿者数量不足、地域育儿支援工作者与监护人的信赖关系不稳固等,需要结合新形势,立足儿童视角,从法律、政府、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审思与治理。  相似文献   

4.
加强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是二孩时代实现幼有所育的关键。从家庭育儿压力、母职困境和社会支持出发,调查6个省12个市共计11453个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结果发现,家庭育儿压力较高,抚育成本高昂,子女教育成为最大挑战,且二孩家庭育儿压力更大;母亲育儿工作难平衡,超过三分之一的母亲职业中断,且二孩家庭、低收入和低学历母亲面临更大的职业困境。在社会支持方面,家庭内部支持以祖辈为主,父亲参与不足;对教育支持最为迫切,但所获外部支持有限。在历史短板、时代挑战和文化制约的多重影响下,亟待构建婴幼儿照护家庭支持体系,通过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形成夫妻同工、祖辈适度参与的动力机制,保障女性就业权,最终实现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婴幼儿照护良好格局,切实缓解家庭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支持日益成为美国应对家庭育儿功能弱化的重要工具,形成了一种以预防为重点、以社区为基础、强调家庭优势的育儿模式,在促进儿童发展与提升家庭育儿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前,我国家庭育儿仍以自身保障为主,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面对由家庭育儿功能弱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政府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制度化的家庭政策和社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来分担育儿责任,以弥补家庭的功能缺失,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以"育儿爸爸"的出现为标志,日本传统的育儿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育儿爸爸"出现的原因有:父亲在育儿中的作用为社会所认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的推动作用。对"育儿爸爸"社会现象出现及未来发展动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幼儿生活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视角出发,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基地和社区"幼儿教育"中心的作用,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全发展,日本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进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事业,其理念与具体措施对推进我国的"家园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政策支持下,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和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主要包括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或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育儿商谈、对未入园幼儿实施保育、园舍开放、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提供育儿信息、由园外人员或园内教师实施的育儿讲座、家长助教、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等。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日本文部科学省还组织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并提出了诸多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增强家庭育儿支持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内容。挪威高度重视父母育儿支持政策,出台了《安全的父母-安全的孩子:支持父母育儿国家战略规划(2018-2021)》,致力于帮助父母成为最好的照护者,强调父母共担育儿责任,重视回应特殊需要家庭的育儿需求等战略理念,以及通过休假制度、经费投入、信息和智力支持等多种举措,产生了积极效果。我国应着眼于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形式多样的育儿假政策,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补短兜底,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完善育儿津贴制度;通过共建共享,多形式、广渠道推进跨界融合,支持父母育儿,帮助父母成为最好的照护者。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家庭访问计划作为提高父母育儿技能及加强高危家庭与社区联系的核心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空前重视.家访计划虽然大致可以归为六个不同的项目,但均聚焦高危家庭,强调加强这类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强调深入婴幼儿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大量实验证明,家访计划对婴幼儿及其家庭有显著支持作用,包括可以提高婴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有效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减少婴幼儿被忽视和被虐待事件的发生,提高父母育儿能力等.美国的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大阪大学是日本最早开设儿童学专业的大学。该大学以"儿童研究中心"的基本设施为平台,探究了教育研究育儿援助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儿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观察实习的学习机会;而且以育儿援助的方式介入社会,在为社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相关实践的机会;并在这些活动中展开研究,深化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课业压力过重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顽疾和毒瘤,课业压力四处蔓延,危及学生、家庭及整个社会。学生课业压力系统由压力系统与抗压系统构成,其平衡点是学生的课业量。楼市调控为学生课业压力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参照性解释模型,它告诉我们:政府与市场间的博弈始终是社会顽疾生发与消解的关键,市场惯性是一切社会顽疾的顽劣性之根。学生课业压力的产生始于政府的政策干预与追求教育事业高位运转的需要,课业增量惯性的形成又期待政府政策的组合出击,高压课业压力的释放更离不开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全面干预。教育政策是调控课业压力系统的平衡点与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parenting and family through the prism and particularities of family learning. Family learning is an example of an educational initiative, primarily aimed at parents and linked to wider policy concerns, which can be explored through a mapping of its social geographies; family learning is played out across and productive of different sites, spaces and identitie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undertaken in West London, this paper draws on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views with mothers participating in family learning classes and interviews with family learning providers. The key argument we extend is that focusing on the social geographies of family learning ‐ of home, school, work, community and nation ‐ allows us to see how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extend the state's reach in family life, producing particular normative versions of family and ‘good’ parenting operating at a range of interconnecting scales. Education remains a cornerstone of family policy in the UK and detailed analyses of specific initiatives at the point of implementation – how they are practiced and received – is vita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ir diverse and varied effec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Prior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ocial-cognitive factors such as children’s 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parenting style are related to children’s lie-telling behavior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how earlier forms of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 contribute to children’s lie-telling as well as how parenting practices are related to children’s antisocial lie-telling behaviors (rather than prosocial lie-telling as examined in previous studies). Seventy-three three-year-olds from Hangzhou, P. R. China were asked not to peek at a toy in the experimenter’s absence.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who peeked, lied about it. Children’s li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formance on the knowledge-ignorance theory-of-mind task. Additionally, Control parenting,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monitoring and demanding, unquestioning obedienc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ree-year-olds’ l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trol parenting and lie-telling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children’s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ldren’s early lie-telling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social-cognitive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Exposure to multiple forms of violence is common amongst adolescents from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in South Africa. Adolescents’ exposure to violence at home, in school and in their communities can lead to detrimental outcomes in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adolescents who are more frequently exposed to multiple forms of violence are at risk of school dela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for supportive parenting to protect against adolescents’ school delay in this context. With this aim, this paper appli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o a sample of 503 adolescents exposed to multiple forms of violence from 40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Adolescents’ self-report data on child abuse in the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and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ositive parenting, consistent discipline, good monito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ptions of more positive parenting and consistent discipline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e frequent exposure to multiple forms of violence and school dela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pportive parent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tect against school delay for poly-victimized adolescents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模式的社会变革加速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区建设成为必然。我国现代社区建设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我国现代社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将成为一个"文化创造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传统与文化"教育被寄予了创建国际社会、日本社会、区域社会以及学校社会的重任。200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新增了有关传统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与文化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容组织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传统与文化"内容仅限于三年级有关区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单元与六年级的历史单元中,而且缺乏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视角来组织,这将是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济南、青岛两地的7所初级中学抽取学生897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权利意识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行为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2)在农村,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越高;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行为倾向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权利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9.
自《科尔曼报告》公布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来说,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和中部5省16个城市中小学校大规模测评数据,采用广义教育生产函数方法,运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了学校投入和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代理变量)的影响效应。同时,采用Shapley值和Owen值分解技术,识别出对学校教育产出有较大影响的投入要素,得出以下4个方面结论:第一,除生师比之外,办学条件和教师质量等学校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二,父母参与、父母教育期望等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三,对于小学平均学业成绩而言,来自家庭的相关投入更重要;对于初中平均学业成绩而言,则是来自学校的相关投入更为重要。第四,相比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对中小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而且,相比小学,教师质量对初中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生产效率的5点建议:一是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投入;二是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义务教育事业;三是通过校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教研合作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策略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初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四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家庭教育的制度规范,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督促父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生产过程;五是学校和社区应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实践培训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养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