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海上短波通信中信号强度在低于可用信噪比阈值之前能够达到的最大跳数,本技术在平静海面反射损耗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三维波函数进行湍流海面仿真,综合考虑湍流对海水的介电常数、电导率等相关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湍流海面反射损耗模型,并根据信噪比公式建立信号跳数模型利用MATLAB编程求解,对比平静海面跳数,发现湍流海面的信号跳数小于平静海面,符合实际情况,证明模型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叶天 《知识窗》2008,(10):59-59
海水的颜色是由海面反射光和来自海水内部的回散射光的颜色决定的。由于蓝光和绿光在水中的穿透力最强,它们回散射的机会也就最大。所以,海水看上去呈蓝色或者绿色。  相似文献   

4.
与威尼斯相临的一段海面,在每个夏天都有会变成果冻状的物质,这使得到此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少,谁愿意在“胶水“里游泳呢?这种果冻似的海水是藻类(可能也包括细菌)在海面繁荣昌盛所致.它们在海水中共同建造了它们的生活家园,其中有它们各自生长的场地、居住空间,还有邻居,它们就像共同生活在海水中的“大森林“里.……  相似文献   

5.
沉冰与浮冰有一块浮在海面上的大冰块,露出水面的部分体积是1000m3,假若海水的密度是1.03×103kg/m3,冰的密度是0.9×103kg/m3,请你算出水下那一部分冰块的体积?电梯配重下图是电梯运行的示意图,电动机控制厢体沿轨道上下滑行,为了节省动力,钢链的一段进行配重。现设定厢体自重  相似文献   

6.
风暴潮(Storm Surge)是指由强烈大气扰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强烈风暴移向近海登陆(或出海),或沿海岸移行,诱使海水向岸运动,在有利地形约束下所导致的近岸增水。它与相伴而生的巨浪以及天文潮相互叠加并相互作用,使水位暴涨,甚至海水漫溢而造成严重灾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08,(2):23-23
海浪为何迎岸而来? 这是由于越远离海岸海水越深,越贴近海岸海水越浅造成的。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海深处,海浪的行进方向是取决于海风与海流的方向的。海面上的波浪在深海处传播的速度比浅海处的传播速度快,越是靠近海岸,海水越浅,  相似文献   

8.
船上绳梯     
有一艘船停泊在港口边,船的一侧垂下一条绳梯。绳梯每隔30厘米有一截梯子。当开始涨潮的时候,绳梯离海面240厘米。如果海水涨潮的速度是每小时上升25厘米,那么6小时以后,绳梯与海面的距距离多少?  相似文献   

9.
一个夏天的傍晚,爸爸带我去海边看日落。 来到海边,看见夕阳歪斜着她的小脑袋,映红了身边的晚霞。晚霞依偎着夕阳.生怕夕阳在那一眨眼的功夫就坠落于海水中。成群结队的海鸥成群结队地掠过海面,海水一高一低。一涨一落,嬉戏着向岸边涌来。孩子们在海滩上欢快地比赛捡贝壳。  相似文献   

10.
海啸冲击波     
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列岛及其太平洋沿岸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人员对有关数据分析后发现,在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震中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他们推测,冲上陆地的海水量可与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海啸时的海水量相匹敌。对发生在海洋里的地震来说,其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就是海啸。很多时候,海啸造成的损失往往会高于地震本身。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往往将评价标准或参考标准处理成点的形式,难以反映水质分级的区间特征,本文探索将可变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到海洋水质环境综合评价中,同时将熵权理论与主观权重相结合,以综合权重作为基础构建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海洋水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倾倒区海水水质综合评价中,实例研究证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对海洋水质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准确评价,该模型通过变化模型参数(α与p,4个模型,1个线性,3个非线性),4种模型相互检验,将稳定结果作为最后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能够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海洋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改进和完善海洋环境评价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成  车达升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9,41(6):1167-1175
海冰是中国黄渤海冬季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为进一步认识黄渤海海冰分布特征和日变化机理,提高海冰短期预报水平,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MASIE海冰范围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日海冰面积与海洋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集中在辽东湾和朝鲜湾,海冰覆盖率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海冰变化经历了生成、维持和融化3个阶段,其中生成阶段明显长于融化阶段。39°N以北黄渤海日均海表温度(SST)、海面2 m气温(T2m)、海面2 m气温<-2℃积温(Tc)和海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1)、-0.52(P<0.01)和-0.50(P<0.01)。因此,39°N以北黄渤海海气界面的热力环境是影响黄渤海海冰面积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在2018年黄渤海海冰生成发展阶段,海冰面积共出现两次异常减少,这两次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主要是由海区前一日升温和偏南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The oxygenation of Earth''s atmosphere is widely regarded to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arly-life evolution. Chromium (Cr) isotopes recorded in sedimentary rocks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ain the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 (AOL) over geological time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a positive Cr isotopic signature is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Cr(VI) as a result of oxidative continental weathering. However,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Cr(VI) in sedimentary rocks yet. Carbonates ar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geological times and were thought to have incorporated Cr(VI) directly from seawater. Here, we present results of Cr valence states in carbonates which show Cr(III)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ll samples spanning a wide range of geological tim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r(VI) in seawater was reduc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which might have caused Cr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tween seawater and carbonates, or marine carbonates preferentially uptake Cr(III) from seawater. As Cr(III) can come from non-redox Cr cycling, which also can caus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we suggest that positively fractionated Cr isotopic values do not necessarily correspond to the rise in AOL.  相似文献   

14.
密度是海冰资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动范围。本文以渤海沿岸连续两个年份的平整冰和堆积冰为研究对象,将海冰密度分为实密度和表观密度两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实验和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的海冰在密度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平整冰密度介于0.633-0.918g/cm3之间,堆积冰的密度变化范围为0.615-0.906g/cm3。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密度大小存在差异,但是平整冰的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均高于堆积冰。利用两种密度值计算得出的海冰空气孔隙率对于了解海冰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指导渤海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宏芳  高红燕  杨新  潘留杰 《资源科学》2014,36(9):1852-1859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的CCSM4模式对东亚夏季不同要素场的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第三阶段的CCSM3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CSM3和CCSM4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850hPa风场、500hPa高度场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CCSM4对各要素的模拟效果更好;2虽然模式对东亚地区不同要素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整体偏弱,但相对来说,CCSM4的模拟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模式对副高、印度热低压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CCSM3对副高面积指数,印度热低压及印度热低压槽指数的模拟效果反而表现的更好。对于三种典型的东亚夏季风指数,虽然CCSM4的模拟能力较CCSM3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均不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水位变化作为湖泊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的动态反映,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在自然变化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过去100多年水位表现出较大的年内、年际和多年变化。贝加尔湖水位变化与入湖径流量变化密切相关,与贝加尔湖最大支流色楞格河的径流量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使得入湖径流量减少,贝加尔湖水位下降。人类活动对贝加尔湖水位变化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变暖条件下耕地面积扩张和灌溉用水增加导致贝加尔湖流域用水增加,使得入湖径流量减少,贝加尔湖水位下降;另一方面,1958年伊尔库茨克水电站投入运营之后,贝加尔湖水位变化受到了安加拉河水位顶托的影响。在下游水电站人为调控影响下,贝加尔湖年平均水位升高,年内水位波动幅度增加,年最低和最高水位出现日期推迟。地处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敏感区的贝加尔湖,其水位变化对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因此,探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贝加尔湖的水位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图与城市路网配准后,可用于交通仿真和车辆态势显示。现代城市路网不包含立交桥层次信息,为真实模拟车辆在立交桥的行驶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GPS数据识别立交桥并判断其上下关系的算法。该算法首先计算线段交点来识别立交桥,其次判断上下层是否连通来区分其类型,再将GPS轨迹数据与路网匹配,通过分析GPS高度数据的变化趋势来判断立交桥层次。最后在成都市路网上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路网立交桥判定快捷,上下层关系区分正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两期共10景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解译,生成土地利用图,对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各旗市的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林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研究区开垦和砍伐现象严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林地转为草地主要在新巴尔虎左旗,草地转化为耕地主要发生在鄂温克自治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上要区别对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增加,内部生境更容易遭受外部的侵袭干扰;生境质量下降。两期土地利用变化结果总体上以耕地增加,各种土地类型流向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动力为人口总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崇伟  贾本凯  郭随平  庄卉 《资源科学》2013,35(8):1611-1616
利用1957-2002年ECMWF的ERA-40 wave reanalysis海浪再分析资料,初次计算了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①全球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10kW/m以上,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半球西风带的能流密度能达到(60~100)kW/m,北半球西风带约(30~50)kW/m;②全球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可用波高出现频率在90%以上,南大洋可用波高出现频率整体高于北大洋,大洋中部出现频率高于近岸海域,大洋东部近岸出现频率高于大洋西部近岸;③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储量可观,总储量的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单位面积波浪能资源总储量基本都在50万kW/(h·m)左右,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基本在(30~50)万kW/(h·m),中低纬海域在(5~30)万kW/(h·m),仅部分零星海域的总储量在5万kW/(h·m)以下,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分布特征较为一致;④综合能流密度的大小、可用波高出现频率、资源储量来看,中国海虽然并不处于全球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但仍处于可用区域,相对富集区分布于南海北部、东海中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共同边界(meta-frontier)技术和序列SBM-DEA方法,对2006~2009年我国14个内河港口和17个沿海港口的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港口总体效率偏低,近几年甚至出现下滑趋势,而货物吞吐量产出不足是我国港口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沿海港口技术代表了共同边界技术,而内河港口技术则落后于沿海港口技术;尽管与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在逐渐缩小,但内河港口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都远远低于沿海港口,产出严重不足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最后提出了提升内河港口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