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91年以来,“非洲之角”索马里一直陷入饥馑和战乱之中,成为国际新闻界关注的“热点”。1992年底多国部队在摩加迪沙登陆和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受挫,都被世界上有影响的通讯社和报刊评选入当年的“十大新闻”。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离不开重要新闻人物,风云变幻的世界“热点”则是孕育培养国际“政治明星”的  相似文献   

2.
他们的幸福     
吴倩 《报林求索》2012,(1):96-103
<正>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不平静的年份里,全世界都在思量,到底什么是幸福。对于在9.0级地震中生还的日本人民来说,能活着就是幸福;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利比亚人民来说,和平就是幸福;对于饥荒中活生生饿死的索马里儿童来说,一顿饱饭就是幸福;对于巴以冲突中的"战俘"来说,回家就是幸福。有人说,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可事实上反过来想,幸福,恰恰是拥有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4.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索马里的战乱迫使外国记者离开摩加迪沙,只能在邻国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报道索马里局势,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索马里局势的严峻。不在现场而要写出真实可信的报道,这对记者是一个考验。路透社记者埃丹·哈德莱写的《可怕的宁静——索马里停火》,显示出了作者的机敏和技巧。虽然作者不在现场,但他的消息来源是来自现场的救援人员,别辟蹊径,真实可信。记者巧妙地运用  相似文献   

6.
一周视点     
世界饥荒:不要归咎于天气 英国《经济学家》(6月13日) 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饥荒不仅是由恶劣天气引起的,更多的应该归咎于恶劣的政府。饥荒并不在于粮食短缺,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饥荒国家需要产权、强制合约、宏观经济稳定、自由贸易以及一个非掠夺的政府。另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也将加剧饥荒国度的农业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黎巴嫩自从1975年发生内战以来,成为国际新闻界注意的焦点,对它的报道不计其数。今年1月6日,科威特《火炬报》周末版刊登的新闻特写《贝鲁特:每条街都有悲伤的故事》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别具一格。这篇特写篇幅虽短,不过八百来字,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黎巴嫩错综复杂的教派冲突与奇特的经济繁荣景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黎巴嫩的社会现实。这篇新闻特写构思巧妙。作者以烈士广场上枪战现场的描写开始,写出了黎巴嫩战乱景象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儿真成了烈士广场”。然后眼光一转,  相似文献   

8.
1992年12月9日凌晨,全世界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非洲之角索马里,并将焦距调到首都摩加迪沙附近的一片海滩上。1800名美军作为联合国多国部队的开路先锋此时正乘坐直升机或两栖登陆艇离开海上的战舰,朝战乱不已的摩加迪沙进发。 美军在登陆时没遇到任何武装抵抗,却遭到近百名新闻记老的“突然袭击”。早已等候在此的记者们用闪光灯和聚焦灯将黎明前的海滩照得如同白昼,并将美国继海湾战争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通过电视向全世界作了现场报道,让亿万观众及时看到了那扣人心弦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我们北方的强大邻国称雄世界,令世人谈之色变。而今,它却陷入了内乱和衰退的泥沼,人们开始谈论它何时崩■何时解体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个国家真的会分裂吗?本刊专稿《“人民不会选择自杀”——苏联第一次全民公决纪实》将帮助您解答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您会看到,围绕着这场决定苏联存亡的“全民公决”,形形色色的政治力量如何进行决斗;还会看到,两亿多苏维埃公民民心所向;以及各国舆论界对全民公决后苏联前景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1949年 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49条中规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10月3日—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第一届出版工作会议,作出了有关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各项决议,“标志着全国出版事业适应着新的情况开始走向全国范围的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出版工作的发展。毛泽东为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 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出版总署,作为国家领导全国出版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胡愈之任署长。 11月15日《新华月报》创刊,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29日,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  相似文献   

13.
稳中求升     
辛辛苦苦爬了半年多“方格子”,寄出去的东西却发表不了。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偶然在《人民前线》报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给通讯员的一段话:“写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第一批“红色记者”迈出国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今天,中国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文字与摄影记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驻外记者文丛》就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记录汇编。 翻开这一页页《文丛》,人们可以透过历史的烟云看到,中国驻外记者既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传播者,又是我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在标志着第三  相似文献   

15.
“各位观众,下面请看今天通过卫星收录的《国际新闻》。”到今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说这句话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广大观众对《国际新闻》的观感和兴趣如何呢? 广州一位观众来信说,小小的荧光屏使人们及时地看到了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虽然不出门,却不会坐井观天。南京的一位观众说:“我十分喜爱《国际新闻》。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端着饭碗在电视机前度过这短暂的10分钟的。”的确如此。我国数以千万计的男女老少都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17.
辛欣 《今传媒》2009,(12):42-42
浏览2009年10月20日《新商报》,被第15版上一篇报道《急等结婚却买来“凶宅”》的标题吸引了眼球。过去只是在鬼怪、侦探小说中看到的“凶宅”,怎么就会堂而皇之现身于号称具有“独到的魅力”的《新商报》上?  相似文献   

18.
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题为《大饥荒》(又名《饥饿的小女孩》)新闻照片而荣获普利策奖。这本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却酿成了悲剧——在公众和家人  相似文献   

19.
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于1999年3月23日下达对南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之后,巴尔干半岛这块历史上饱经战乱的土地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面对侵略者的导弹,南斯拉夫人民作何反应?他们的生活怎样?3月24日,邵云环迅速发回通讯《悲壮的贝尔格莱德》,真切地记录了面临空袭的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表现了他们对外来侵略的满腔悲愤及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的斗争精神。《生活》杂志老记者保罗·奥尼尔发明“奥尼尔定律”,即“在第一段就要抓住读者的喉咙,在第二段就要把你的拇指塞进他的气管,把他靠墙抵住,直到文章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20.
《报刊文摘》2001年1月4日转摘的《服务导报》2000年12月31日一则报道说,有消息称,一家企业为庆祝开业,在洛阳东都歌舞厅招待洛阳老城区工商、税务、公安、技监等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四支警用手枪,已查明的遇难工作人员有交警支队、劳改支队、公安分局和老城人大法工委国家工作人员各一人以及洛阳人大接待科科长。死者中有30余名“三陪女”。《华西都市报》2000年12月31日刊登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洛阳“12·25”特大火灾调查处理小组成员余波12月30日谈话指出,他看到“火灾现场发现四支警用手枪”、“遇难者中有30多名三陪女”等莫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