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以育人为根本,建立有效的传美教育体系 江泽民主席指出:“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育人为根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建立了有效的传美教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主任、大队辅导员及学年组长、学科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级教育网络,在实践中,注重发挥各级网络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传统美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 ,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本文谈谈我校“传美”教育的几种模式。“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落实“传美”教育 ,首要一条就是“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 ,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我校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 ,取得多方支持 ,形成合力 ,为学校“传美”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铺路搭桥。在教育内容上 ,立足于“三个一切” ,即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此 ,每周一校行政值日国旗下的讲话 ,…  相似文献   

3.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质辽源市十九中学张淑珍,韩国录一、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1.从社会道德滑坡看开展“传美”教育的必要性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敲诈勒索,坑蒙拐骗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几点做法辽源矿务局第六小学梁佩秋,高霞,于立光九年来中小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下简称“传美”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感到必须找准结合点,选准最佳途径,把“传美”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才能落实到实处,发挥作用。一、拟纲...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以下简称“传美”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传美”教育如何同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发掘利用好“传美”课程资源,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心灵中牢固地扎下中国根,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传统美德教育(以下简称“传美”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对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传美”教育,使它成为青少年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才能使传统美德这一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之际,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结合班级特点,选准突破口,通过三结合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从本…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南岗区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早,始于1992年。依照南岗区总课题组的要求,逐步深入地开展了全区性的实验研究,曾于1994年、1997年两次获得"传美教育先进实验区"的光荣称号。在市、区教委、省市科研部门与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南岗区于1997年下半年,开展了"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大面积推进区域教育"为主题的传美教育。一、树立大教育观,明确传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确保传美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始于1990年,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校在上学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活动基础上,今年又开展了以“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中心内容的“四美”教育。一年多来,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做好事已蔚然成风。一、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由广西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经历了一年多的实验。为了解备实验单位的课题实际研究进展情况,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促进实验研究向纵深发展,自治区课题组于8月下旬在南宁市召开了第一次交流研讨会议。会上,实验单位和学校总结交流了经验。在实验单位的认真组织下,各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实验工作,或上好“传美”教育课;或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实施“传美”教育;或将“传美”教育内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种渠道对学生…  相似文献   

10.
我校提出了渗透“传美”教育的“五个四”治校方略。  相似文献   

11.
去年九月以来,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了以“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美”教育活动。今年二月全国总工会,团中央等单位倡议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以后,我们即根据这一倡议修订了原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2.
为了总结、交流广西各实验单位、学校在1998—1999年度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实验研究的情况和经验,培训实验教师,推动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广西教育学会“传美”课题组于7月6日在南宁召开了全区第二次“传美”教育课题交流研讨会。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市和龙胜县平等乡共5个实验单位的56所实验学校120名教师出席了会议。广西教育学会和广西教育学院的领导很重视这次会议,广西教育学会副会长潘运琛、林中文和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丘贵明莅临大会指导,潘副会长还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对…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思考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了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列举了日本及西方国家民族化设计的不同特色。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应着重对本土艺术元素的发掘、应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关、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逐步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4.
开展区域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步成果辽源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一、实践成果1.系统挖掘了传统美德资源,勾画了传美德国的基本框架。2.编辑出版了两本实验研究文集和三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辑》(《辽源教育》93专辑,94专辑,95专辑...  相似文献   

15.
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桂英 《教育探索》2002,(4):110-110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不仅对陶冶人的心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而且对开阔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以美养德,突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美和道德,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因此,对学生进生审美素质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 以“主题月” 活动形式,突出审美素质教育目标 三月份是我校学生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开展到军烈属、五保户家去送温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17.
开展传美教育促进德育工作柳河县柳河镇中心校李龙兴,李岩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科学地指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计.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校从队伍建设入手.选骨干.成立了由校K任会长、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育科研机构。在一班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精神、情感、礼仪的总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传美”教育最佳的形式。我校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在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基础上,对社区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社区学生所居住的是一定地域的微观社会,开展好社区活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不仅能促进社区本身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来稿摘登     
石门一中开展“五讲”、“四美”教育近来,石门一中认真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他们的主要作法是:一、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讲礼貌、守纪律的光辉事迹教育学生;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清美丑;三、耐心帮助学生学会日常礼貌用语;四.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教导工作管理细则》、  相似文献   

20.
郑佳珍 《学前教育》2005,(11):38-39
所谓立美,就是使教育成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存在,使教育自身拥有美,显现美,成为美的主体。“立美教育”是建立美的合乎规律的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是对美育的创新和拓展,力求与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成为一种美的东西。其前提是教育本身的关,包括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园所文化、教师、课程的美。只有教育的各个方面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才能实现立美。“教育立美”是以优化教育整体素质为直接目的,全面育人,优质育人,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富有创造力、竞争力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构筑美育化的全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