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驿路梨花》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质朴。教这样的课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让学生学一点构思技巧,以提高写入叙事的表达效果。《驿路梨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应当充分利用。在《驿路梨花》之前,学生读了《老山界》、《一面》等记叙文,学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和《观察和记叙》,有了一定的记叙文的知识。学习《驿路梨花》,可以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读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那宛如一片白雪怒放的梨花,那梨树林边的草顶泥墙的小屋,那建造和照料这小屋的解放军战士、哈尼姑娘、瑶族老人……仿佛一切都活跃在我们眼前,恰似梨花的阵阵馨香沁人心脾.《驿路梨花》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是一首弘扬时代新风尚的颂歌.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驿路梨花》组画@蔡健~~  相似文献   

4.
《驿路梨花》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全诗如下: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脍炙人口,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更是备受师生赞赏。然而,单就文章结构而言,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倒叙的,有言是插叙的,更有的则认为它的故事情节是“朦胧”美,只要随情“意会”,无须顶真“言定”,公婆之说,不一而足。我以为从教导学的角度讲,对文章的结构不应“朦胧”地“意会”,还是顶真“言定”为好。否则,大糊涂教小糊涂,越教越糊涂。《驿路梨花》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2.细读文章,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多层含义。3.深入研讨,理解文本深刻的人文价值。【课前准备】通读《驿路梨花》全文,思考课后“思考探究”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PPT: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相似文献   

7.
初中一册课文《驿路梨花》的练习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写的?』据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解释,《驿路梨花》运用了倒叙写法。「教学参考书」对练习一的答案作了提示,也认定本文用了倒叙写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驿路梨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驿路梨花》是一篇颇具散文韵味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表现结构上的悬念美、人物塑造上的衬托美、语言表达上的朴实美和选材立意上的新奇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好好品味。一、结构上的悬念美《驿路梨花》巧设悬念,使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10.
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梨花真情在。赏《驿路梨花》,品“三味”真情。一、“三惊”吐真情。山很陡峭,“一座挨一座”,树林很茂密,而且又正值“夕阳西下”之时,“我”和老余正着急今晚住宿的事,突然发现了“梨花”,进而出现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这是一“惊”,是“我”和老余发自内心的惊  相似文献   

11.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文。我们认为,怎样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和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人物高尚的心灵美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围绕重点、难点来教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讲解了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收复西京》,着重讲解了“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诗的含义和诗人写诗当时的情怀。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讲解课文之前布置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自查字典;又布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是一篇有浓郁诗情画意的散文;是一首真挚赞美解放军热爱人民、赞美哈尼族姑娘等人的高贵品质、赞美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颂歌。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的精神美,在这篇短小的作品中,象彩虹一样浑然一体地织成了一段绚丽的彩带,使人感动不已。驿路,就是古代供传递公文信息的马所奔驰的大路,路上设有供人马休息的地方,叫驿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2.品读语言,进行朗读训练,分析"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3.理解文末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作用。【教学方法】话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西南边疆,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发生在那个美丽地方的美丽故事。  相似文献   

14.
唐世明 《现代语文》2003,(12):26-26
一为了让作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家们大都喜欢在文中使用“设置悬念”这一绝招。此招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令人拍案叫绝;用得不当,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所选的《驿路梨花》一文,就属于后面一类。《驿路梨花》一共设置了三次悬念:“我”和“老余”在深山里看见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正好解除了我们夜宿荒山的忧虑。小屋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米有水有干辣椒。“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我”和“老余”满腹疑团,这是作者设置的第一个悬念。接着一位瑶族老人走进小屋,“我”和“老余”都以为是主人回…  相似文献   

15.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立意新、构思巧、结构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上乘的好作品。笔者认为:教学《驿路梨花》一文,若紧扣“五四三二一”,就能提纲挚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下面分别作简要阐述。五件好事(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助人为乐”来展现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文章重点写了五件好事:解放军建盖小茅屋;解放军走后,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粮到小茅屋;“我们”和瑶…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读了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真有一种“映日梨花别样白”的感觉:那盛开的梨花,香气四溢,纯净爽心;那纯洁质朴、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心灵如同梨花一样洁净美好。这梨花,白得纯洁,白  相似文献   

17.
〔精讲要点〕1、以“我”投宿小茅屋的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材料的结构方式.2、以梨花为线索托物寄情的联想方法。3、借助别人的见闻和言行来刻画梨花姑娘的间接描写.〔讲读步骤〕第一步: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习运用悬念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的方法.《驿路梨花》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叙事散  相似文献   

18.
彭荆风,名军旅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汉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视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革”中受到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入选中学语教材的《驿路梨花》是作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篇作品。[编按]  相似文献   

19.
《驿路梨花》长期被选入中学课本,现再次被选人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显然是得到了很多选编者的认可。这篇讲“学习雷锋’,进行“思想宣传”和“道德教育”的作品,究竟凭什么获得常青的生命力呢?倘若从叙述艺术方面作些探讨,也许会找到答案,同时也能增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学习《驿路梨花》,大家都比较关注雷锋精神的传递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这当然不错,但我们还要关注小说的叙事选择,即小说叙述中哪些被有意遮蔽,哪些又被凸显强化,这样才能与作家作品实现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写作意旨。从词语的反复与强化、人物的塑造与安排、劳作的虚化和强调、时代的暗示与提醒等角度,探究作家叙事选择的匠心,由细微处深度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小说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