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力量,对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德国,这个西欧近代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之一———文化民族主义的国家,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知识分子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缔造者与倡导者;是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义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宣传者;是反启蒙思想、强权主义的支持者。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一方面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另一方面又对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及德国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背景。民族的分裂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国文化的入侵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民族主义有着浓厚的反启蒙色彩,并贯穿于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始终。德意志启蒙思想与民族主义难以结合,成为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敌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这种特征给德意志民族造成极大危害,使德意志民主主义发展十分滞后,专制主义专横跋扈,民族主义最终被保守主义所裹挟,导致德意志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盛行,最终导致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和独裁政治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是在法国文化的入侵的情况下兴起的,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与英法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它侧重于从文化层面上去表达民族主义,利用文化上的联系与统一,从而实现民族国家的建立。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可以说,启蒙运动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准备阶段,而法国大革命则促使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宗教改革是德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引起了德意志普及性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德意志民族的教育观、职业观等,以及德国的工业现代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大国崛起中,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好其时代特征,总结、借鉴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情感的追求与理想,民族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两者在起源、概念、特征上存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试从民族主义中寻找解决民族分裂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片面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方案,从民族社会主义思想中探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产物,其兴起、发展和高涨都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关.日本因素是我们考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自它兴起的那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和特质,就基本性质而言,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文化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有它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倡或保持一种“适度的民族主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魏玛共和国时期,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保守革命”。他们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疯狂反对共和国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鼓吹建立一个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和道德上统一的新帝国。新保守革命构成了纳粹主义的思想来源,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实际上扮演了魏玛共和国掘墓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当代中国之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重新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民族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族主义”概念的使用,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的,强调中华民族民族整体的独立以及这种独立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用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思想代替了民族主义话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大众的”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此种论述,辩证继承了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矛头直指民族文化内部的阶级分野,而以人的普遍解放为文化建设的旨归。这种以大众之解放为理想的民族文化观,与当今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论泛德意志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 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 “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 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的源泉。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缔造者,是伟大民族英雄,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对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力求对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是孙中山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等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纳粹主义的产生有无必然的联系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德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背离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保守的德意志 ,另一种则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 ,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决定着德国民主化的进程。由于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 ,德国最终走上了有别于西方主流社会的特殊发展道路。随着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社会历史环境的深刻转变 ,德意志特殊道路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日耳曼人的勇猛、效忠和强烈的民族尊严共同构筑了最初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它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30年代,在“国家形成”、民族主义、丰富“思想宝库”的支撑、“开明君主”的领导和德意志“仁人志士”的推动下,德国国民教育体系最终确立。近代德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深深烙上了国家和民族的印记,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与国家性。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创造了愈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同时将“战国规则” ,即侵略性、扩张性的民族主义带到全世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不得不祭起民族主义的大旗 ,并借助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以图实现民族自救和民族复兴。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对旧的民族主义的亦步亦趋 ,而是以民族解放为目的、以“天下主义”为依归的新民族主义 (国民主义 )。或者简单地说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协和万邦的国民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必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盟三个原则时,他的民族主义才具有国际主必倾向。以国际主义倾向的三个原则为尺度,孙中山民族  相似文献   

18.
<正> 由马丁·路德发端的宗教改革,在其早期之所以很快成为席卷整个民族的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思潮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深厚的往会基础。本文拟对此作一简略探讨,以求正于同仁。一德意志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把主要矛头指向罗马教皇。最早明确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一批宗教人士。他们要求:教皇应停止对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教会与世俗事务的千涉。班贝克的  相似文献   

19.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义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  相似文献   

20.
纳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所蕴含的能量及破坏作用却殊为巨大,以至于人们始终把它视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怪胎。即使在史学研究中也总是习惯于从德国人特殊的历史和性格中去寻找纳粹主义的渊源所在,这一思路固然可以说明纳粹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在德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却不能完整地揭示“纳粹主义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根本问题。难道狂热的纳粹运动仅仅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中所犯的一个错误吗?难道一场几乎要毁灭全人类的大战仅仅是个别人抑或个别民族头脑发昏的结果吗?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