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平 《军事记者》2006,(11):22-23
新闻有价值,价值有大小之分。追求和提炼最大的新闻价值,是所有记者编辑共同探索和努力的课题。刊于2004年7月15日《人民海军》报头版头条的消息《军事变革是每个官兵的分内事》,是一篇针时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新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并被评为该报当月好稿。围绕这篇消息的编辑过程,谈谈如何提炼新闻价值,也许对通讯员和年轻记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我们单位一位通讯员,给省报投篇稿,两月未见音信,他找到省报驻地记者,签上字再发省报,时间不长就被刊用了。这种记者签名,在我们这儿很流行。通讯员的稿件一般采用率是很低的,但只要署上记者的名字,那是十拿  相似文献   

3.
我们单位一位通讯员,给省报投篇稿,两月未见音信,他找到省报驻地记者,签上字再发省报,时间不长就被刊用了。这种记者签名,在我们这儿很流行。通讯员的稿件一般采用率是很低的,但只要署上记者的名字,那是十拿九稳要登的。此乃记者署名的“妙用”!  相似文献   

4.
在四月下旬于长沙举行的中南地区省报工作座谈会上,新湖南报、湖北日报、南方日报、河南日报、广西日报和江西日报等报的同志,就报纸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发了言,并对报道“落实”、全党办报、文风和编辑记者的学习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现在,我们把座谈会上的几个主要发言刊登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2月9日在河北省好新闻复评会议上说:近来,新闻单位从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型管理,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以文补文,这件事情也受到新的不正之风的冲击。有的报社拿出很大的力量去搞这个,报纸怎么能办好?我们要重申:编辑、记者不能经商,个人不得牟利。省报、地报是两级党报。编辑、记者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6.
有个县机关干部给省报写稿,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新闻。稿子被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发现,打电话要作者补充材料。文章见报了,署名的却是这个记者。写稿的通讯员呢!对不起,被甩在一边了。还有个作者,给某报写了篇反映实际工作问题的稿子,编辑“匠心独运”地作了处理,一半作消息,一半作短评,登出来署名的是编辑。原作者呢?也对不起了。这类事发生在新闻机关的究竟有多少?不能说很多,但也并非个别。那位通讯页感到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是福建南平市闽北日报记者,1998年9月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作品,至今已累计11篇,其中8篇为经验性消息。一位地市报记者能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实属不易。他的这篇心得体会讲得很实在,也很有见解,基层新闻工作者读来一定会很有兴味。  相似文献   

8.
一名称职的好记者、好编辑,要具有政治敏感意识。政治敏感意识对记者、编辑来说,重要性不亚于新闻敏感意识。记者、编辑对比较直接的政治宣传,如党和政府的文件、党政领导人的谈话、报纸的评论等,肯定都会十分在意,但对间接的、蕴含在新闻中的政治意识可能会忽略。我认识的某企业报编辑,年终时在编改一篇关于与“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工作总结的消息,因为标题太长,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报在开展批评报道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先后有言论、通讯、消息三篇稿件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下面,谈谈自己对企业报如何开展批评报道的浅见。一、企业报开展批评报道的难度。批评报道对于身处企业的企业报来讲是难上加难。因为,他所批评的单位、人和事都在本企业,他们同报社以及编辑记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被批评单位同是企业的中层机构,对报社工作有很多制约。被批评单位的主管厂级领导,同时也是报社的上级。因此,上  相似文献   

10.
写好消息,是每一位记者都要练好的基本功。消息是报纸的主角,消息活则报纸活。多少年来,报社编辑记者一直为让消息活起来而不懈地努力着,提出散文式写法呀,让消息软下来呀,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想让消息活起来。尽管如此,目前,死板的消息仍大量地见诸报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类消息。因此,研究如何写活消息,经济类消息就成了重点。  相似文献   

11.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马年的秋季,对他来说,真是硕果累累。9、10、11三个月,首都13家报刊相继采用了他40多篇各类体裁的新闻作品。《市场报》开辟两个专版刊登他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这期间,他还有两篇新闻稿件获奖呢。然而,他并非大报记者,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地区小报。他爱看报纸、学报纸。也许,他的新闻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正宁县农村。这里是陇东老区,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使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但这“新闻”怎么个写法?于是,报纸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魔力”,从生产队借来报纸仔细阅  相似文献   

12.
薛亚利 《新闻知识》2003,(12):29-29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一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文学大师孙犁的塑像在天津日报大厦前广场落成。 消息称孙犁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师,杰出的报人,卓越的编辑。评价他以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几代读者。他在与《天津日报》同行的53年时光中,在报纸编辑上的倾情投入和在中国报刊史上所树立的光辉典范,也将成为《天津日报》乃至所有报刊的一笔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舟桥某旅接受总部军事训练定级考查——18个优秀彰显平时过硬》一稿,这篇经过记者精心采写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稿件见报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该报道写法灵活,中心突出,此次军事活动报道重点把握得当,相关训练成绩穿插自然,对正在开展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社在周例会优质稿评比中,将这篇稿件评为优质稿,还表扬此稿有追求、有新意。此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军事活动报道不能走老路、就活动写活动,只有下功夫把活动写"活",稿件才能出彩。  相似文献   

14.
在《人民日报》的记者、编辑当中,段存章是一位没有学历、没有文凭,靠自学走上成才之路的。了解他的经历,对一些正在新闻道路上跋涉者来说也许会有所帮助的。“水不加压力上不了高山”段存章,1938年生于山西省左权县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祖上几代为农民,没有一个识字人。他12岁初小毕业,考上县高小,因家贫父病中途退学。互954年,段存章当上了县报的农民通讯员。他~面坚持劳动,一面挤时间写稿。一年下来,向《山西日报》投稿108篇,仅仅被采用了一篇,连标点符号才90个字。他不灰心,继续不断地学,不断地写。“功夫不负郁c入”,…  相似文献   

15.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6.
郑柱令 《声屏世界》2000,(12):53-53
如果把记者采拍的每一条消息视为一组新闻的段落或要素,那么,在编辑思想上一组新闻就应当做一篇“大新闻”(或者说是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下了一场好雪。人们盼雪盼得好久,自然心情格外舒畅,因此也特别想看看报纸上有关雪的消息。在首都几家报纸上,分别刊登着三条写法各不相同的消息。除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表的是他们各自的记者写的消息外,其他报纸大都刊登了新华社发的消息。说一说这几条消息的短长,也许有些意思。先看导语。新华社2月17日消息的导语是:  相似文献   

18.
7月初,酝酿两年之久的首届全国石油企业报“十佳”摄影记者评选在山东威海揭晓,中国石油报记者丁伟荣登榜首。就在评选会议召开的前三天,为角逐“十佳”摩拳擦掌备战很久的丁伟,没有在家静等“十佳”揭晓的消息,而是接受了报社“加强对塔里木地区的宣传报道”的任务,只身飞赴新疆,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采访活动。也许,他对获得这一荣誉胸有成竹,他要拿出更出色的作品,来为这份荣誉再增添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刘励华这个名字,军队的读者并不陌生。在军内的报刊上,时常可以看到他写的消息、通讯、评论和报告文学等作品。透过朴实、自然、充满激情的文字,读者不难领略到他内心燃烧的职业激情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现为成都军区《战旗报》记者、军事工作编辑室主任  相似文献   

20.
一位通讯员朋友,一连用好几天业余时间,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500余篇报道稿和言论稿,与他多年来从报、刊上剪辑的他人获奖报道和言论稿,纵横对比,反复阅读,由是深深感到自己发表的稿子,大多在写法上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