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丽华 《中国教师》2009,(Z1):25-25
本文论述了道德修养对于教育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师道德规范主要包括敬业、勤学、爱生三方面内容。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道德意识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在教育实践中,以"内省"和"慎独"为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方能成为真正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继承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方法,从教育者“施教”方法的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循序渐进法和启示引导法方面以及受教育者的志道与弘毅、自我反省法“、慎独”法以及环境陶冶法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各自的当代价值,旨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知识阶层与西方知识阶层迥然不同,十分重视“修身”。这是因为中国血缘宗法关系浓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各级统治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政治清明与国家兴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选官时,都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知识阶层由于自身出路狭窄,只得扰着地投身于政治,同时以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知识阶层“修身”的社会作用有四:一是使知识阶层具有高尚的人格;二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视内心完善,轻视外在事功;四是使知识阶层主体意识弱化。关于“修身”传统的思考与启示:一是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可丰富内心世界;二是“修身”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今天应更新其内容;三是自我道德修养应与政治教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四是应提出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而不是像传统“修身”的要求那样试图使个人成为圣贤的最高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4.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师德”教育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对师范院校来说,要把“师德”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师德”的特点、作用、原则、规范、评价、要求以及教师修养的自觉修养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其次,积极正确引  相似文献   

5.
最近,华中工学院向114所中学发出了一条重要信息:中学阶段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大科教育中表现出严重的“后遗症”,以致不得不用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医治”。 本学期初,华中工学院对来自114所重点中学的2538名一年级学生,按德,智、体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陷”:一是道德修养素质较差,“骄”、“娇”二气较重,政治观点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盲目“自我满足”,“目标期望值”锐减,学习成绩显著下降;三是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是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从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的目的以及道德修养的方法这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并简要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对于当今“以德治国”思想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个体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心所欲不逾矩”“慎独”“自律”历来是古今中外道德家描绘和追求的最佳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自主、自觉、自律”的能动行为,才是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朱熹是我国古代德育方法集大成者,他在个体修德方面提出的“迁善改过”的自我教育法、“克已省察”的自我反省法、“主敬存养”的自我养性法、“专在人自立志”的意志锻炼法,启迪社会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广学博才、严于律已、勤于反思;做到立志与积习并行;并重视自我修身和亲自躬行”。探究朱熹“主体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个体育德,而且对促进我们当前道德教育回归本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促进个人自身道德修养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近年来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论述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对学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指明进行道德修养的四种途径 :要认识真理并不懈地追求真理 :要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 ;与他人建立互助式的人际关系 ;正确认识自我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通过道德修养 ,不断完善自我 ,才能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检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原则等方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才能解决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方略的“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思想道德的“领路人”,这一特殊教师群体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从职业道德建设考评机制和职业责任意识内外因两个层面剖析缺失原因,并提出以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化机制和职业责任意识三方面为手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高度关注,旨在着重从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主体教学法三个角度对学者们针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认识和建议,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提高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品德教育和修养。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思想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可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方法。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因此,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