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对于《孔雀东南飞》诗末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华山傍”的“华山”一词,大多文本注为:安徽省庐江县境内的一座小山。近代学者刘大白疑其即天柱山,又名霍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因其主峰如“擎天一柱”故而得名。这个结论与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庐江”是吻合的,从地理上指出了“华山”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读《孔雀东南飞》,人们大概都会被这首长诗闪耀着的反封建的光辉所感动吧?但此诗成于何时,“合葬华山旁”的“华山”所指何处,历代注家的解释,总有些费解之处,而现代研究家的注释,亦多沿袭旧说。现提出我的看法,以求得到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的末尾,写了刘兰芝、焦仲卿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下,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以身殉情。这里,焦仲卿为什么要选择“东南枝”而“自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诗的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上面来。据许总同志考证:刘兰芝与焦仲卿“合葬华山旁”的华山,即是“花山”,在今安徽省安庆和桐城、枞阳之间;“花山”附近土居刘氏,即是刘兰芝母家的后裔;而汉末的庐江府——焦仲卿当小吏的地方,在今安徽  相似文献   

4.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其中的“行人”与“寡妇”二句,注释者多译为“过路的人停留下来倾听,寡妇从床上起来心神不定地徘徊着”。这种解释,似觉不妥。第一,过路的人何以“驻足听”呢?曰:“因那鸳鸯的鸣声哀怨,故而停下来倾听。”但过路的人多种多样,是否都会为这鸳鸯的哀鸣而情动于衷呢?显然不可能。其次,从行文来看,这…  相似文献   

6.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7.
《碧血剑》里,华山掌门穆人清的二徒弟名叫归辛树,江湖人称“神拳无敌”。这人在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里也出现过。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高中课本《过秦论》中有一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注释是“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池”。但此处的“城”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把华山当做城市吗?且不说这一注释的语病问题,单是用原词解释原词的方法就不可取。其实,此处的“城”应解释为“城墙”,原句的意思是秦国把华山作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据险而守。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城”字有两个义项:一为城墙,一为城市。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名句中的“城”就应当是城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城墙”,极易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准确地说,它应是并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然其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主词和宾词不相应,语病是很显然的。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第四十八把此洞写作“华阳洞”。据此,可能当时有人叫“华山洞”,也有人叫“华阳洞”。叫“华山洞”是因洞所在的山叫“华山”;叫“华阳洞”,是因为洞在华山的南面。本文既然说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似文献   

10.
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笔者试图通过对故事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再现刘兰芝善良能干、知书达礼、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11.
《礼记·檀弓》有“既得合葬章”文如下: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①  相似文献   

12.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1)连动句。谓语实际上只有两部分:一,“徒步入华山”;二,“为黄冠。”表示动作先后的是“入华山”、“为黄冠”。“旧中涓”跟“范君养民”构成复指成分。 2)“中涓”,本来是汉朝的官名。《汉书·曹参传》:“参以中涓从。”颜师古注:“涓,洁也,言在内主知洒扫清洁之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文物出版社1961年12月版(7—14页,关于“仰韶文化”部分)。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 《考古》1961年12期。方扬:仰韶文化合葬习俗的几点补充解释,《考古》1962年3期。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962年5期。张忠培:关于根据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探讨仰韶文化社会制度问题的商榷,《考古》1962  相似文献   

14.
一、之谓关于文言文中的“之谓”句式,一般解释说它是动词结构,有“叫做”“称作”的意思,经常用在解释性的句子中,起谓语的作用。而中学语文教材对此句式直接采取回避态度。其实,“之谓”在古汉语中,并非不可分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礼记·大学》《诚意》一则(以下简称《文选》)开头一段: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文选》对最后一句译解云:大意是把这个叫做自己不亏心。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4课《难忘的一课》第七段第二句“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中的“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因所读重音不同,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华山神韵     
提起西岳华山,我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五峰并立”、“千尺幢”、“苍龙岭”等华山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我的集邮册里有一套让我爱不释手的邮票——《华山》,是它让我了解了华山,认识了华山。华山的神奇、华山的险峻,已随着这套小小的邮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7.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一面》课后练习题第二题第1小题讲:“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认为此处讲第一部分共38段,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初中《语文》第一册307页最后一段写到:“段落,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教科书上称‘段’也叫‘自然段’,一段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要称得上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具有换行的标志;其二,意义上必须  相似文献   

19.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关于他的籍贯,《中州集》卷三《党承旨怀英小传》(以下简称《小传》)云:“父纯睦自冯翊来,以从事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遂为奉符人.”《金史》卷125《党怀英传》(以下简称《本传》)同.据《金史》卷26《地理下》:“京兆府路同州,宋冯翊郡定国军节度,治冯翊.”冯诩为倚郭县,即今之陕西大荔县.党怀英《题张维中华山图》诗:“故珠散遗胄,我姓出冯翊.空闻华山名,未始见颜色.” 也肯定祖籍为冯翊的说法.《(雍正)山西通志)卷65《科目》“大定十年进士” 条有曰:“党怀英,马邑人,徙奉符.” 与  相似文献   

20.
1.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请你写他在这500年中的某一天。注意:这500年中,孙悟空被如来佛废了武功,不会七十二变,不会腾云驾雾了。在写之前,你可以先看看《西游记》第七回、第十三回最后一段和第十四回开头四页。2.继续上届比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文游戏———编写一段文字(不少于600字),设计两个或几个“怪人”围绕着一个话题讲“怪话”。“怪话”讲得越离奇、越有新意越好。提示:“怪话”的形式可以仿照2001年第5期《无中生有的作文游戏》、2001年《作文大王》(小学)增刊《笑傲语文江湖》中老拳师与师弟的“死对头词语大对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