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紫原名余鹤林。一九三三年六月一日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丰收》,第一次用“叶紫”的笔名。 取名“叶紫”,含意是很深的。有纪念自己祖母的因素(叶是叶紫祖母的姓),但主要是纪念自己不寻常的生活经历,表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紫是血的象征。叶紫常对人说,他是从血泊中爬过来的人。  相似文献   

2.
鲁迅写作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和经验,对一篇作品,一旦酝酿、构思成熟,他会一口气地写下去,一直到写成为止。他认为写文章忌“十步九回头”。1935年11月258,鲁迅在给青年作家叶紫的信中,对叶紫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你还是休息一下好。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率。在创作的途中,还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叶紫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放在30年代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他的小说在题材领域、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因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抒发了时代情绪,“写出了中国农民在血泪中凝定的灵魂”,闪耀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血染的丰彩,为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将叶紫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放在30年代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他的小说在题材领域、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因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抒发了时代情绪,“写出了中国农民在血泪中凝定的灵魂”,闪耀着无产阶段革命学血染的丰彩,为左翠革命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叶紫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虽然初露头角就倏然逝去,创作生涯十分短暂,但是,“他以严谨的态度创作的作品,却如同不可撼动的石碣,屹立在新文学的里程上”,对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地方色彩,朴实的艺术风格和炙人的创作热力等方面的特色,不仅在左翼文坛上光彩夺目,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宝库中至今熠熠闪光。本文想就他的这些特点中的一点,即作品的地方色彩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3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叶紫,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本文试就其创作,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叶紫的创作,多以大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为背景,描写广阔的社会现实,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反映滨湖衣村农民暴动的场面,着意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叶紫曾因其文学的战斗性而成为左翼作家群中为人瞩目的文坛新星,这也是学术界对叶紫创作的一致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定位将叶紫研究局限于血与火的革命激情一派,而使研究工作陷入僵局。其实,综观叶紫整个创作便发现,透过血与火的掩映,容涵和吸纳作家澎湃激情的厚实载体是恬淡安适,这一心态的渐次形成也伴随着叶紫创作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叶紫短暂的一生饱受人世的苦难,他以自己的传奇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包含血与火的战斗檄文,超越小我的苦难,探寻大我的生存出路,为我们留下了超越时空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星》是叶紫一九三五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大革命中的湖南洞庭湖滨为背景,叙述的是农村妇女梅春姐在农民运动前后命运变化的故事。叶紫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以展示人物心理特征为重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着时代风姿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通过人物命运同农民运动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指明了一条我国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运动的深远影响。《星》思想上取得的成就,远在当时同类作品之上;艺术上的成功,标志着叶紫创作的高峰。作品发表之初,曾受到读者热烈的称赞,说它“好象孤耸在黑夜的大海上的灯塔一般,有睥睨一切之概。”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中,先后出现了“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剧学体系”三大体系。清初评点大家金圣叹所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叙事理论体系”的代表。“金批西厢”的主要成就,首先是金圣叹对《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主张青年男女“必至之情”的进步民主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其次是金圣叹从审美的高度,从戏曲创作规律方面,对《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他对戏曲艺术评点的重点,主要是戏曲人物的塑造、戏曲情节结构的规范和戏曲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广泛搜集有关叶紫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叶紫的《日记》手稿。叶紫的《日记》,始于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止于同年六月二十六日,约四至五万字(包括少量剪报)。此前此后,叶紫写过日记没有,无材料可证。但从这《日记》中的一些话语,也可以推断叶紫的日记就只有这么一些。他在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都不嫌迟。”可见在此之前,他很可能没有写过日记。到了这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叶紫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老病加新病,多种疾病并发。到十月五日,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在六月二十六日以前,他的日记是根据健康状况时辍时续的,很可能六月二十六日的日记,就是叶紫最后的日记。叶紫的《日记》,通过回忆、感想、笔记、杂记等多种形式,象“一个很好的镜子——一部摄影机”一样,真实地记录了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思想和生活。《日记》的字里行间,搏动着一颗共产党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表现了一位革命作家自觉地以文学创作为武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思想风貌。它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教科书,也是我们研究叶紫及其作品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我们将它摘选并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既超越了“血泪”控诉式狭隘功利的现实主义,同时也不同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论者,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重要的青年革命作家。他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凸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的人物语言在描写刻画方面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二是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益阳方言韵味。  相似文献   

14.
叶紫散文创作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艺术特色独到、鲜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的青年作家叶紫,宛若夜空出现的新星,带着夺目的光芒,进入左翼文坛。由于战乱流离,又不幸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能供广大读者阅读的,仅只一部大约三十余万字的《叶紫创作集》。这本书只收进了《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和一个散文集子,总共不过二十二篇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为数有限的篇章,却使叶紫的名字,以较为重要的的位置载入了中国新文学史册。他的作品虽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仍然传诵不绝。这里的原因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玉阳山经历对李商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青年时期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及在学道期间与女道士的恋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道路。玉阳山经历既强化了李商隐多情伤感、颓废沉迷的悲剧精神品格,又深化了他用爱情话语来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学道生活使道语典故成为创作中一种自由的话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创作欲望是作家在艺术感受和艺术发展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要求。这种要求激动着他,困扰着他,也催动着他,使他想把自己体验过的一切传达出来给予别人。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9.
贾颖 《文教资料》2009,(7):73-76
“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是人们给予斯特林堡最为重要的桂冠,但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戏剧能够展现出与同时代其作家的创作如此不同的面目,尤其是在艺术手法使用上所展现出的新奇感和独特性,甚至最终奠定了一个全新流派形成的基础。斯特林堡成为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上的开山之祖,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偶然,这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思想倾向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解析斯特林堡的戏剧创作之路,并就此探寻出他与表现主义戏剧流派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全面总结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成果,对自己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客观评价。提及艺术方面时,鲁迅的自评非常简单,却一语说中了他的小说为什么能“颇激动”人心的关键原因,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无论鲁迅这句话是针对他初期小说的总面貌而言,还是单指几篇小说表现形式的特点,我都以为完全可以把它视为鲁迅全部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艺术宗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