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1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西方的忏悔源于宗教。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原罪),因此人必须不断地忏悔以洗清自己的罪孽,求得主的宽恕,中国的内省源于儒家哲学。儒家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做到“内圣外王”(即对内讲究个人修养,对外讲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吾日三省吾身”。西方的忏悔是“类”的忏悔(或曰“人”的忏悔,历史的忏悔),它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批判价值,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文学创作,作家注重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忏悔,如卢梭,列夫·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巴金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巴金年轻时代具有赎罪意识;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都笼罩着忏悔气息;儒家思想重视“内圣”与“反省”;卢梭《忏悔录》等各种各样因素都催生着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识自”教育是培育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它包括赏识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与过去教育相比,“识自”教育更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变化而非平衡性等特征。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开展“识自”教育,应该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切入点,以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评价方式的转换为关键点,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传:现代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自传进入现代形态,其表现为:长篇自传出现,其中包含了许多“人格故事”,容纳了大量细节;透露出自我的“忏悔”即自我批判的意识,反映了对新的价值准则的探求;自传家不再满足于对自我经历的描述,而且力图进一步解释人格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和西方的自传理念在退步趋同,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现代自传同西方相比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是一个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他看到广大农民过分贫困的生活而自己养尊处优,生活奢侈,觉得自己有罪。所以,他不停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忏悔。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源于对社会罪恶的反省,源于对基督博爱精神与道德完善的虔诚信仰与追求。这种忏悔意识几乎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并且成为其创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学研究话语不得不处于“紊乱”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下“化研究”对“学研究”体系自身构建的大规模侵袭,另一方面则是“话语规则”的缺席,“话语评估体系”的未建立。针对这一话语现状,作试图以“话语”的分类为突破口,对“忏悔”一词的意义生成和“失语症”的命题导向做范例分析,以求探寻出一条通入本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9.
"乡"与"市"和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和“城市”两种社区,作为化构成,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过程,有可能用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学现代性的依据。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乡村小说的典型事实具体而微地显示了“乡”与“市”两种化价值倾向的起伏消长,从“市”对“乡”的超越至“乡”对“市”的包围,是中国现代学留给今天的一份重要启示录。  相似文献   

10.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家乔吉提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理论,在基本遵循和部分突破自己创作理论的基础上,乔氏创作了大量具有清丽、新奇风格的散曲作品。将乔吉的创作理论和散曲作品结合起来考察,是研究这位作家创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空的史家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评价,这种现象在史学史上屡见不鲜。谯周曾因力劝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而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西晋之际,谯周形象颇为正面,但永嘉南渡之后,谯周开始受到史家的指责,其形象也开始逐渐转为负面。谯周形象的变迁,说明史家根据自身价值判断会对相同事实的认定做出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骈文的依赖和支持,唐代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后迅速跌入低谷。孙樵在古文衰落的时代大力提倡古文。在理论方面,针对晚唐破碎细巧的文风,孙樵系统地提出了从审美理想到创作方法的文论主张,特别强调史与文的关系,认为史是文的最高境界。在创作方面,孙樵的古文关注社会现实,兼具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尽管孙樵多方努力,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从自己的时代突围。孙樵是古文运动中奇崛一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结束了古文向奇崛风格的发展,为后来者暗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也是"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作品中她的戏份很少。但曹雪芹塑造这一人物却寄托了他对友爱平等的家庭伦理观的呼唤和对恬淡怡然的田园生活梦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谭峭是五代时期的道士 ,他从道教学者的角度出发 ,在其著作《化书》中分别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养生、音乐、美术、书法与饮食文化六个方面论述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谭峭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道教教育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7.
陈樵平生信道甚笃,善于塑造一系列诸如仙境、仙人、仙禽、仙药、仙乐等道教意象,恍惚迷离,美轮美奂,似真如幻,奇异诡谲,进而营造出一种超逸绝尘、华严富丽、缥缈生新的意境。这对他的诗歌“以无为有,以虚为实”的写景特点以及“新逸超丽”诗风的形成都有不小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巴蜀地区丰厚的儒家文化土壤培育了谯周;蜀汉政权中的儒者影响了谯周;谯周继承了其父的儒学风格。尽管谯周对蜀汉的信心前后有所变化,但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和向往一直没有变,顺应统一大势,正是谯周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张乔的诗主要以五律为主 ,影响颇大。通过对张诗诗韵进行穷尽性调查研究不难发现 ,张诗诗韵不仅可以应证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