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如璋是晚清中国新旧递嬗时代成长起来的外交人才,他信念坚定,务实趋新,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决定其个人成长、人生际遇和对国际形势的认知及外交实践。在中日琉球交涉中,他分析中日情势,提出积极应对策略。为避免朝鲜被外国占领和维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何如璋主张开放朝鲜,与诸国立约,使其相互牵制。他的这些识见,立足现实,高瞻远瞩,具有预测性、长远性和整体性。出使期间,何如璋与日本朝野人士诗文唱和,友谊深笃。何如璋是一位深具中国传统智慧、世界视野、高风亮节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2.
近读《何如璋传》,给人一种清新、鲜明的感觉。作者参阅了典籍一百多种,又作了较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何如璋的思想、言行,进行了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剖析,评议较为公允。 《何如璋传》主要抓住了传主人生历程中的两件大事:出使日本和担任福州船政大臣,作了重点的铺陈。 作者认为,何如璋出使日本四年多(1877年10月——1882年2月),正值列强侵犯我周围邻国,觊觎我边陲土地的多事之秋,为了中国的蓄属国琉球、朝鲜、越南的安全,他利用合法的外交舞台,同日本、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展开唇枪舌战的斗争,如日本侵犯琉球时,何如璋多次到日本外务省同外  相似文献   

3.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以何如璋、丁日昌、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近代粤东客家人士,主要从事洋务事业或近代外交等活动,他们对日本的国情,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积极防范日本侵略的策略和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8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公然侵略我台湾,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琉球曾向清政府垦求援助,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拒绝对琉球的援助,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史料《袖海楼诗草》中大量记录了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士宦的饮食交往活动。何如璋对日本的宴饮礼仪、饮食器具、节庆食俗和宗教饮食文化都多有信笔实录。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国人眼中的日本饮食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涉外体制在与近代西方的碰撞交汇中逐渐崩溃,近代驻外使节制度的创立成为外交近代化的重要一环.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在促成和推动使节制度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清政府新朝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对朝外交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朝美通商条约》的签定,从而对朝鲜乃至东亚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何如璋的外交思想和清政府的新朝鲜政策,又具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其成败得失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在为伊犁问题与俄国交涉的清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偏弱等因素,欲保全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故推出了延宕外交,以期等待时机予以解决。但由于此后清政府周边问题不断,无暇顾及琉球问题,日本最终吞并琉球,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野心,同时让晚清政府对日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宗主权开始丧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史无前例地向活动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派遣了使团,即后世所谓的“图理琛使团”。使团西使的动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土尔扈特加强联系是要因之一,但并非清政府的主旨。其终极目的在于诱使与之关系友好的土尔扈特部东归故土,以牵制沙俄与准噶尔部等敌对势力。  相似文献   

12.
Employing students to market higher education (HE) and widen access is established practi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student ambassadors are held to be effective in aspiration and attainment-raising work and cited as ‘role-models’ for pupil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student ambassador outreach work in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including medicine) at two contrasting universities. The study deployed ethnography and approaches from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to trace and analyse discourses surrounding ambassadors, and to explore their positioning within learning contexts, relationships with pupils and the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ere ambassadors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pupils in contexts with ‘informal attributes’, pupils can identify closely with them. However, in contexts with more ‘formal attributes’, differences, not similarities, are highlighted. Stakeholder interests a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learning contexts and on ambassadors’ efficacy as HE ‘role-models’.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是一位胸襟开阔的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位灵活务实的外交家。他着眼于全球和未来,在理论上为我国发展周边外交理清思路,大力推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开创了我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升营造了一个和平、友好、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5.
董俊珏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63-65,68
在清代文学史上,以天才女词人身份出现的贺双卿,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在当前学术界倾向于视贺双卿为虚构人物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她仍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学史地位。从传播学的视阈来考量,"虚构人物"贺双卿作为客观文学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是由复杂而特殊的文学传播行为和过程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6.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贝尔福宣言》的发表在犹太复国主义史上是关键的一步。为了英国政府的这一承诺,劳苦功高之人便是当时的化学家哈伊姆·魏兹曼。本文着重从魏兹曼的学术贡献、外交手段、有利的国际环境等方面论述了魏兹曼是如何促成《贝尔福宣言》的发表。  相似文献   

18.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满足药学人才培养要求。我们探讨了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模拟和再现真实实验环境,运用虚实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体实验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互为补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着和平共存的精神,唐代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在对外开放中,唐朝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以及经济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发展。因为对外开放,不仅使唐廷能准确把握世界态势,而且形成了东亚中华化圈,使中华社会有了新的环境依托;还使唐代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基础与化价值,决定了此后中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唐代对外开放对中华社会的发展确曾有不可小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