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屹立在湘西武陵源东南、沅陵县城东南岸的凤凰山,貌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山环水抱,绿荫如盖,风景秀丽.1938年10月至1939年12月,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软禁在此.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3.
以发动西安事变震惊世界并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学良,被国民党幽禁了半个世纪,直到蒋介石父子先后死去,经李登辉点头,张学良才得以在1991年3月到美国探亲,这时几个人以东北老乡的名义拜访了张学良.当时很多人都猜想张学良可能利用这次离开台湾的机会顺便到大陆探亲访友.大陆很多人包括官方都热诚期待他回故里探望.有的对张学良说:你应该回大陆看一看,家乡的人盼着你回去.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一首诗引起的公案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敌寇烧杀抢掠,生灵涂炭.有报道说在事变当晚,作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不组织抵抗,却在酒店和当红影星胡蝶等人跳舞!此论一出,举国哗然.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与张学良,两颗巨星,一代伟人,同时代却不同信仰,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周恩来钦佩张学良的英雄胆识,也钦佩他的人格魅力,肯定他为千古功臣.张学良对周恩来的为人更是由衷佩服.  相似文献   

10.
王充闾先生作为有丰富历世经验的作家,对于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和相关资料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最近他又广为搜求有关材料,进一步深入探索张学良内心世界的秘密,以《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一书,全面深入揭示了这位出生于辽西并曾经震动过中国现代历史的传奇人物的一生过程,使人更为清晰地见出张学良何以能成为张学良的历史秘密,并对他的成功的失败与失败的成功,做出合于历史逻辑与性格逻辑的分析.而在艺术笔法上的娓娓叙述,展示式与讲述式的交相为用,更是让读者一展开书本便不能放下,可谓各类读者都会读出兴趣的好书.  相似文献   

11.
辽西抗战是继马占山江桥抗战后,在张学良直接指挥决策下,东北军民联合抵御日军西侵的战役.该战役不仅规模空前,战绩显赫,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东北抗日模式进行了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探索,而张学良作为辽西抗战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其贡献居功至伟,然却未受到人们应有的肯定.有鉴于此,笔者根据档案资料记载,试对张学良在辽西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可以说是成果丰硕,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但对其"战争观"的研究,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本文旨在从张学良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言论中,对其战争观进行初步地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木 《档案时空》2007,(7):9-10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方面谋划调集37个师,分兵五路向西安进逼.另一方面又让宋子文通过潘汉年,责备中共不该宣布西安协议,邀请周恩来去奉化继续谈判.毛泽东认为"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后,不为张学良第二,不去."为了给蒋介石一个交待,周恩来给蒋复一信,称:"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难以轴身.  相似文献   

15.
1936年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抵南京,党政军要员在机场迎接.接着张学良也乘飞机抵达南京,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等待他的都是一批身穿蓝色中山服,佩戴二号左轮的军统特务了.当夜,蒋介石让宋子文告诉张学良应有认罪表示,张学良即给蒋写了一封亲笔信. 蒋介石收信后,当即批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核查.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17.
《湖北档案》2001,(11):4-8
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岁大寿,王冀教授来看他,出乎意料,张学良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  相似文献   

18.
肖建杰 《兰台世界》2005,(13):60-61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他一时冲动,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近些年来,广大历史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发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张学良的父亲是被日本人炸死的 张学良,字汉卿,奉天(今辽宁)海城人,人称张少帅.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军营、旅、军团长,参加过两次直奉战争.他的父亲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人称张大帅,曾长期盘踞在东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张作霖挥师入关,夺得北京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