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印度广播公司正在促成全印广播电台登上世界空间公司 (WorldSpace)的卫星。世界空间公司的“非洲之星”卫星上已有全印广播电台的频段 ,覆盖东非和海湾国家。现在全印广播电台计划在 2 0 0 2年 2月登上世界空间公司的“亚洲之星”卫星 ,覆盖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2.
申红 《视听界》2006,(5):95-95
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更大的地理空间,甚至进行全球化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打开网络都可以随时收听。互动是网络广播的一个巨大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你播我听”的被动式收听模式,使听众成为收听的主体,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针对这一特性,电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听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节目。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能够便捷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并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广播彻底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江苏…  相似文献   

3.
<正> 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广播的全球化背景,然而具体到中国广播与国外媒体直接交锋的阵地则是“技术”和“节目”两方面。通过对这两个主要战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空前的发展机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现有广播的挑战和希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网络电台的出现和数量的急速发展;手机广播开播和其技术层面的即将完善以及数字音频广播的逐步推广。作为传统广播媒体必须有前瞻思维,认真分析研究发展的方略,及早谋划,顺势而为,使广播事业在新一轮变革大潮中成为强势媒体。广播媒体今后的变革和发展任务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面对科技进步,其播报方式应积极变革,节目设置要革故鼎新。1、试办网络广播,实现部分广播节目上网播出。由于播客准入…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1,(6):52-52
以江苏广播电视塔为主体建筑的江苏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总台座落于南京城西秦淮河畔,东邻古林公园,占地4公顷,于1994年元月成立,现隶属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没有发射、传输、动力、卫星地球站、办公室、保卫等部门。现有省、市7套电视、5套凋频广播信号通过电视塔桅杆天线发射,覆盖南京及周边地区。江苏卫星地球站也建在总台,发送江苏卫视信号和三套广播信号,通过“亚洲2号”卫星覆盖全球55%的国家和地区、73%的人口。该台还承担全省做波干线的管理和首发站的传输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6,(6):36-37
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主办单位邀请亚洲卫星公司参加此次论坛。今天听了前面领导和专家的演讲,谈到了网络通信和IT技术在媒体信息服务中的诸多应用,很受启发。我的演讲主题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媒体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亚洲卫星是一家卫星运营企业,多年来利用卫星通信手段在媒体信息服务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服务。卫星之所以在媒体信息服务中能发挥作用,主要在于卫星传输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广播特性及覆盖区域广,通过卫星的信息传输可实现一点对多点和点对面的覆盖,这与覆盖大众的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非常吻合。另外,卫星通信还具有传输距离远,费用不随传输距离变化,业务开通比地面网络更为迅速、灵活,可以承载广播、电视、电话、数据等多种类型业务的优势,在各种信息服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更高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更是成为广播技术发展的一大挑战,将广播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展开讨论,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深入探究传统广播技术向网络化广播技术的演化发展,了解网络广播的特征和优势,并提出网络化广播发展的策略,为新媒体广播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崛起为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广播技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其优势,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菅成广 《新闻界》2012,(1):69-71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广播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广播组织权保护规定存在缺陷,网络广播无法完全受到转播权以及录制、复制权的控制.因此有必要对广播组织权进行扩张,将转播权延伸至网络环境,同时设立重播权.  相似文献   

10.
国际短波广播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充当了国际广播的主要形式,在国家的对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卫星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广播、网络在线广播、调频广播、电视广播(即电视转播广播节目)等  相似文献   

11.
林思含 《中国广播》2013,(12):17-20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新加坡广播仍能保持稳定的收听率和极高的渗透率,首先归功于新加坡深厚的广播传统,更得益于新加坡广播从未放缓转型发展的步伐。新加坡广播仍在坚守“内容为王、节目取胜”的准则,打好“网络”与“室外”两张牌,不断总结经验,酝酿下一次的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12.
刘颖悟 《中国广播》2011,(10):85-88
就在人们纷纷移情于互联网所创造的媒介传播奇观时,美国卫星数字音频广播(SDARS)已经独辟蹊径,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广播产业。丰富的节目和广泛的覆盖,让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在传统的中波、调频广播和新兴的互联网之外,创造出另一个贴近用户需求与习惯的音频服务形态和服务平台。美国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对我国今后开展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小平  方锐  汤戎 《视听界》2012,(6):69-7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广播市场将会出现几大发展趋势:网络广播、数字广播、3G广播、广播播客。广播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阐述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广播技术,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构建数字化传媒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构建音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及实现广播业务模式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发展建立好这些应用,旨在推动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冰 《记者摇篮》2010,(6):27-27,61
广播最大的特点是依靠声音传播的,这就决定了广播既有快速及时的优势,又有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的弱点。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发展使广播遇到了强大的挑战。电视和网络可以用画面将新闻事件真实地反映给受众。那么作为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使节目更具现场感,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广播从业人员考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吕锐 《中国广播》2006,(10):13-17
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广播业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广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广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从而引发了信息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跨媒体传播手段的整合化、信息传播规模的全球化以及受众收发信息的主动化。  相似文献   

18.
李静 《中国广播》2011,(12):34-36
在深圳广播迎来自己的25周年之际,深圳广播人站在这个成长的历史节点上,尤其是站在新的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对自身、对广播的“运”与“势”进行回望与前瞻:过去,广播是一朵绽放在天空的电波之花;未来,广播是一艘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的媒体之舟。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广播当前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定位?角度不同,结论各异。要识得广播的“真面目”,有必要从广播的微观考察中跳出来,站在整个媒体业发展的高度.看清广播的历史方位,把握广播变革的脉搏,规划广播发展的未来之路。跳出广播看广播,广播正处在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客观地说,广播发展现在遭遇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电视、互联网在城乡的逐渐普及,使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20.
谢奇峰 《视听纵横》2003,(3):110-111
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可以称之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1.“异步性”,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